白菜類白粉病,大白菜、小白菜、油菜等白菜類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花器及種莢,產生白粉狀霉層,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初為近圓形放射狀粉斑,後布滿各部,發病輕的,病變不明顯,僅莢果略有變形;發病重的造成葉片褪綠黃化早枯,採種株枯死,種子瘦癟。除為害白菜類外,還為害甘藍類、芥菜類。
發病規律,防治方法,病原描述,
發病規律
北方主要以閉囊殼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孢子萌發後產出侵染絲直接侵入寄主表皮,菌絲體匍匐於寄主葉面不斷伸長蔓延,迅速流行。南方全年種植十字花科蔬菜地區,則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輾轉為害。雨量偏少年份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3)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或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2%農抗120水劑或2%武夷菌素(BO~10)水劑150~2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病原描述
Erysiphe cruciferarum (Opiz) Junell。稱十字花科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一般常見無性繁殖體,孢子梗無色,直立於葉表面的菌絲上,具2~3個橫隔,頂端較粗大,大小7.5~9×69~108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柱形,或桶柱形,表面光滑,大小34~60×12~19微米。子囊果暗褐色,扁球形,直徑88~125微米,附屬絲絲狀,7~39根,一般不分枝,基部褐色,子囊5~7個,卵形、矩圓卵形,大多有柄,大小55.9~76.2×33.0~40.6微米。子囊孢子4~6個,卵形、矩圓卵形,黃色,大小16.4~23.8×12.2~15.4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