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二年生
草本 ,高70-200厘米。莖直立,圓柱形,中空,多分枝,幾無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尖刺狀錐形,長6-10毫米,全緣;葉柄比小葉短,纖細;小葉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15-30厘米,寬 (4) 6-12毫米,先端鈍圓,
基部 楔形,邊緣疏生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細柔毛,側脈12-15對,平行直達葉緣齒尖,兩面均不隆起,頂生小葉稍大,具較長小葉柄,側小葉小葉柄短。
白花草木犀 總狀
花序 長9-20厘米,腋生,具花40-100朵,排列疏鬆;苞片線形,長1.5-2毫米;花長4-5毫米;花梗短,長約1-1.5毫米;萼鐘形,長約2.5毫米,微被柔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短於萼筒;花冠白色,旗瓣橢圓形,稍長於翼瓣,龍骨瓣與冀瓣等長或稍短;子房卵狀披針形,上部漸窄至花柱,無毛,胚珠3-4粒。
莢果 橢圓形至長圓形,長3-3.5毫米,先端銳尖,具尖喙表面脈紋細,網狀,棕褐色,老熟後變黑褐色;有種子1-2粒。種子卵形,棕色,表面具細瘤點。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地。
歐洲 地中海沿岸、中東、西南亞、中亞及西伯利亞均有分布。生長在田邊、路旁荒地及濕潤的砂地。世界各地廣為栽培。
白花草木犀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 白花草木犀的種子硬實率多達40%-60%。因此播前除曬種外,種子要進行劃破
種皮 或冷凍低溫處理,生產中多用碾子或碾米機磨傷,使種皮發生裂痕,當種皮變成暗色並發毛時,水分通過硬實的角質層滲入種子內部,利於發芽。劃破種皮是一件精細的工作,以不損害胚為原則,否則會影響正常發芽。用1%-2%
氯化鈉 溶液浸種2小時,提高出苗率率17%-30%,並減少25%-47%的幼苗死亡。播前用根瘤菌拌種,可提高產量30%-50%。
白花草木犀 播種期: 春、夏、秋均可播種。白花草木犀生長年限短,中國北方早春解凍後趁墒下種,易於抓苗,可使根系充分發育,不僅保證安全越冬而且當年產量高。在春旱多風地區,以6月上、中旬降雨量多時播種為宜。
播種量: 乾旱寒冷地區,由於保苗困難,播量要大些,一般土壤墒情好時,條播每公頃用莢果15千克。
白花草木犀 播種方法: 單播、間、套、
混種 以及撒播、條播、穴播均可。應以條播為主,收草地行距15-30厘米,收種地可寬行條播,行距在30-60厘米。覆土深度,黏土為2-3厘米,輕質土可達4厘米。濕潤地區1-2厘米,乾旱地區3厘米,播後鎮壓以免跑墒。生產中採用
大麥 、小麥、蘇丹草等保護播種,一方面能抑制雜草,同時可多收一茬莊稼,增加經濟效益。多先播種作物,當它們出苗長出2-4片葉子時再播白花草木犀,也可在春秋季同時播種。建立長期人工草地時白花草木犀也可和苜蓿、無芒雀麥、冰草等混播。黑龍江省農科院土肥所把玉米、白花草木犀2:1、4:2間種輪作養奶牛比單種玉米養奶牛經濟效益平均增長8.03%,王祥忠等用白花草木犀與羊草混播,平均產乾草3616.5千克/公頃,是單種白花草木犀的1.2倍,是單播羊草的7.2倍,效果良好。
栽培技術 管理: 當地上生長較緩慢時,此時的關鍵是防除雜草,一般苗高10-20時除草。分枝期、刈割後及第二年再生草刈割後要追施磷、鉀肥,並及時灌溉。返青時須耙地。種子田要注意在現蕾至盛花期保證水分充足,而在後期要控制水分。
白花草木犀 刈割: 最適宜的收草時期應在開花之前,不遲於現蕾期。此時刈割不僅有利於再生,且飼草品質好。早刈產量低,過遲刈割莖稈迅速木質化,香豆素含量增加,飼用價值與適口性降低。白花草木犀刈割後新枝由莖葉腋處萌發,因此要注意留茬高度,一般應保持2-3個莖節,刈割高度10-15厘米為宜。
主要價值 白花草木犀適應中國北方氣候,生長旺盛,是優良的飼料與綠肥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