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棘豆

白花棘豆

白花棘豆(學名: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 var. albiflora C. W. Chang)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莖極縮短,常於表土下分枝形成密叢。小葉對生,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多花組成稀疏的總狀花序;苞片線形,花萼鐘狀,花冠白色。莢果革質,長圓狀卵形。花期7-8月。產於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及河南等省區。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山頂、山坡(陽坡)、石質山坡、路旁、溝谷陰濕處、草地、灌叢中及疏林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管理,主要價值,分類研究,

形態特徵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3~5cm,根粗壯,常扭曲成辮狀,向下直伸,褐色。莖極短,叢生;葉軸宿存,近於刺狀,淡黃色,無毛,托葉膜質,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疏生長毛,與葉柄基部連合;單數羽狀複葉,小葉7~13,條形,常內捲成圓筒狀,長5~15mm,寬祝祝1~1.5m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滲炒道漿形,兩面有腺點,無毛或於先端疏生白毛。花葶極短,具花1~8朵苞片披針形,膜質,長5~6mm,先端漸尖,表面有腺點,邊緣疏生白毛頌廈抹;花萼筒狀,長12~14mm,寬約4mm,表面密生鱗片狀腺體,無毛;萼齒近三角多和估頌形,長約2mm,邊緣疏生白毛;花冠乳黃白色,龍骨瓣先端帶紫色;旗瓣匙形,長25mm,寬達6mm,頂端鈍,基部漸狹,翼瓣較旗瓣短1/3,有長爪及短耳,龍骨瓣較翼瓣短,頂端具喙,長約1mm。莢果卵形,革質,膨脹葛尋蒸,長約10~15mm,寬7~8mm,頂端有硬尖,花期4~5月,果期6月。
白花棘豆(變種)與紫花棘豆(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花冠為白色。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白花棘豆生於海拔1800-2300的山坡草地。
白花棘豆
白花棘豆

分布範圍

白花棘豆產於河北棕辯欠(百花山、內丘),山西(渾源、五台、介休和關帝山)等省。模式標本采自山西渾源縣龍山。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較容易,春、夏、秋季均可播種,以雨季到來前播種成苗率高。播種量11.25~15.00kg/hm,條播行距30~40cm,播種深度2cm。建立晚悼犁放牧型人工草地可與無芒雀麥、老芒麥、苜蓿、紅豆草等混播。每年可刈割1~2次。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溫水浸種可提高出苗率。苗期注意鋤草,有條件的地區結合灌溉(降雨)追肥,可顯著提高產草量。

主要價值

原變種莖葉柔嫩,各類家畜都喜食;根含澱粉和韌性強的纖維,還為牛的好飼料(山西管涔山)。

分類研究

鄭斯緒於1961年研究棘豆屬標本時,認為紫花棘豆 O. subfalcata Hance 的基本性狀與藍花棘豆 O. coerulea (Pall) DC. 是一致的;但其花為紫紅色,小葉一般較寬,萼齒一般長2-2.5毫米,並具有一定的分布區(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又與藍花棘豆有別,故將它作為藍花棘豆一個單獨的亞種處理。1982年比較研究了中國華北所產的紫花棘豆標本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所產的藍花棘豆標本,發現前者較高而疏,後者較矮而密,二者植株性狀顯然不同。根據上述所有特徵,仍將紫花棘豆作為種來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