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木馬

白色木馬

出自日本著名動畫《機動戰士高達》中,聯邦軍首批生產的兩棲攻擊艦,又名白色要塞白色基地。因搭載了三款性能極強的MS——RX-75鋼坦克)、RX-77(鋼加農)以及RX-78(高達)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色木馬
  • 出處:動畫《機動戰士高達》
  • 國家:日本
  • 又名:白色要塞,白色基地
  • MS:RX-75、RX-77以及RX-78
  • 作戰環境:有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
由來,飛馬級,設計理念,

由來

U.C0079年1月15日22時14分,聯邦軍第2宇宙艦隊的先導艦隻在SIDE-5臨近宙域,發現了正在為第11號殖民衛星“伍特福特”安裝核脈衝引擎的作業艇。在發現作業艇後沒多久就目測到了多魯茲所率領的第1聯合艦隊。“期待諸位的奮鬥!”艦隊司令雷比爾下達了作戰命令。負責護航的60架FF-S3 Saberfish戰鬥機率先啟動迎擊,隨後加入戰鬥的就是充當實際近戰作用的400架FF-4 Toriares戰鬥機。(雖然大部分由於推進劑告罄而折回)魯烏姆會戰隨即展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宇宙艦隊作戰爆發。戰鬥一直持續到了1月16
日4時10分,原本在艦隊數目上占有壓倒性優勢的聯邦艦隊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離戰場。而在16日3時10分,雷比爾中將所搭乘的“阿肯南”號戰艦已被擊沉,艦長兼艦隊司令雷比爾業已被俘。直到16日5點14分,卡寧甘準將所搭乘的,負責殿後的“涅雷德”號戰艦被擊沉,整個魯烏姆會戰方告結束。聯邦艦隊損失了投入兵力的80%,艦隊司令雷比爾被俘,諸多將領和他們的乘艦都在吉恩的MS攻擊下成為了宇宙的塵埃。
白色木馬白色木馬
魯烏姆會戰使聯邦的高官們充分認識到:在散布有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下,以目視為主近戰已經不可避免了!雖然在此之前,聯邦軍已經得到米諾夫斯基博士的幫助,在近戰武器——MS方面的成就有了極大的突破,並且藉助“RX計畫”的啟動,(所謂“RX計畫”就是對抗吉恩軍新武力的兵器而進行的新武器開發以及諜報工作的計畫的總稱)製造出了三款性能極強的MS——RX-75、RX-77以及RX-78。但是,即使擁有再強性能的MS,沒有能夠在散布有米諾夫斯基粒子環境下行動的戰艦,MS依然是毫無用處的。為此一向新的作戰計畫提出了,這項作戰計畫的名稱就是——V作戰。以勝利女神的名字(Victoria)來命名,寓意實施此作戰,聯邦將一舉擊潰吉恩,取得戰爭的勝利。
聯邦軍艦研製部門倉促間提出了一項議案,這就是日後聞名的兩棲攻擊艦。事實上,這款揚陸艦的提案早在U.C0077年就已經提出了。雖然當時概案稱為“SCV-X計畫”,但其本質就是建造一款能夠運用和搭載MS,並且在散布有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下作戰的戰艦。中央議會在U.C0077年秋季全會上通過了建造議案,一期準備建造3艘。但是由於諸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改進麥哲倫和薩拉米斯的工作拖了後腿)在改造完現有麥哲倫和薩拉米斯的工程告一段落時,日曆已經翻到了U.C0078年10月了。本以為“SCV-X計畫”在當月就可以進行了,但是MEGA粒子炮的上艦工作同時展開,製造單位實在無力應付了建造新船的定單了,“SCV-X計畫”暫時擱淺了。
U.C0079年1月3日一年戰爭爆發。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使聯邦苦心經營了10年的宇宙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認識到米諾夫斯基粒子以及MS重要性的連邦高官們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開始建造“SCV-X計畫”中的兩棲攻擊艦。宇宙世紀中聞名的“怪物”艦船——兩棲攻擊艦就此誕生。

飛馬級

兩棲攻擊艦的關鍵就在於能在散布有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下作戰,並且利用自己所攜帶的MS與敵艦隊展開近戰。這一點也就是兩棲攻擊艦與普通作戰艦艇在設計上的根本區別,也因為如此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有很多疏漏,直到作戰便漸漸地顯露出來了。兩棲攻擊艦的首艦名定為飛馬,取自希臘神話中的著名雙翼神馬佩伽索斯,(Pegasus)寓意該艦具有神力,可以摧毀一切阻礙它的目標,並且還蘊涵有取得至高的武器,(特指佩伽索斯為宙斯從上天將霹靂和閃電取出)作戰威力一等一等多項概念。首批計畫建造3艘,軍事標號:SCV-69、SCV-70和SCV-71,相關名稱為,SCV-69飛馬、(又稱紅色飛馬或佩伽索斯)SCV-70白色要塞、SCV-71白色要塞2。以後又在以上基礎上加建兩艘:SCV-72和SCV-73。(其中SCV-73的名字很有趣,叫做“要塞對抗者”)
白色木馬白色木馬
由於在廣義和狹義上的飛馬級兩棲攻擊艦很多:飛馬級[Pegasus class]兩棲攻擊艦(或稱宇宙空母):記有SCV-69,SCV-70,SCV-71,SCV-72和SCV-73。(這是廣義上的早期型)賽馬級[Thoroughbred class](原意為英國賽馬)兩棲攻擊艦(或稱宇宙空母):記有SCVA-72和SCVA-73。(這是廣義上的中期型)飛馬改級[Refit Pegasus class](由於首艦為種馬號,[Stallion(原意為未閹割的雄馬,特指種馬)]因此這一級又稱為種馬級[Stallion class],或稱宇宙攻擊空母):記有SCVA-74,MSC-07(原有型號為LMSD-78),Il Nido和Centaur。(最後兩艦出典年代很晚,實難考證,這是廣義上的後期型)

設計理念

艦橋的設計作用已經在實戰中體現:分段獨立機構可以保證作戰的指令獲得最大的傳達。飛馬級也就延續了這種設計,高端的作戰指揮艦橋加上下方的第二艦橋,構成整艘艦的作戰、指揮機構,雙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特別是第二艦橋向外突出以保證作戰艦橋在高視角觀測仍不顯得過於突出,在整體美學布置上飛馬級的艦橋是很不錯的。但是任何設計都會有缺點,飛馬級的艦橋的平均高度在83米,特別是第二艦橋的高度僅為60米。相較麥哲倫和薩拉米斯來得都低,(麥哲倫為82米,薩拉米斯為58米,都以自身艦橋本高和第二艦橋高度相比)這樣做會導致第二艦橋匯報信息更新過慢,作戰艦橋得不到第一手作戰情報等弊病。(第二艦橋一般負責敵情搜尋任務,當然白色要塞除外,那個絕對是怪物)
飛馬級的艦橋布置也很有特色,所有級別型號的艦艇都沿用了同一種艦橋布置。之後的SCV-X和SCVA-X全是同一艦橋布置:上梯結構的艦長席和通訊(兼做軌道計算分析)、聯繫操作員席,艦長席之前就是操舵台,兩邊布置了甲板管制席和對外通訊操作席,以及兩邊的武器管制員操作席。艦橋操作人員的數量較以前大大增加,這主要是由於新式裝備的統合軟體設計跟不上,需要大量人員操作自己所熟知系統而導致的。在這些工作部位的布置中,有一樣東西大家一定要關注,這便是操舵台。在以前的連邦艦艇設計中,由於系統統合的很完善並且單人可完成多人工作時,操舵台的有無並不重要,艦船本身可以靠雷達波定位的方式確定航路。但是由於在戰場上散布有大量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導致雷達的失效,雷達波定位方式從此淘汰。而連邦軍艦研究部門又借鑑了吉恩的艦橋專業設計,(我懷疑吉恩的戰艦設計研究部門暗藏有大量的連邦CIA間諜)在吉恩方面的艦橋中幾乎全部採用專人操舵設計。(奇貝、姆賽、格瓦金等都有獨立的操舵席)專人操舵的好處在於,憑個人經驗以及目測所得到戰況是最可靠的,反過來進行操作就可避免中彈。(米萊當時避開6道光束的直擊亦是如此)
白色木馬白色木馬
雖說飛馬級在艦橋設計上不錯,但它在艦體本身的設計是個十分大的敗筆。飛馬級的橫斷剖面過大,那說明暴露給敵人的死角很多。從某個角度來看飛馬級的剖面要比麥哲倫級大4.5倍,這就是說飛馬級在同等密度的炮火中,其中彈率是麥哲倫級的4.5倍,這箇中彈率實在是太高了,並且在艦體下方和大型散熱翼附近的防空火力貧弱,實在是很難挨過敵人的多次衝鋒。說句不好聽的:不是飛馬級太強而是上面所搭載的MS駕駛員太強,從而導致飛馬級很難沉沒。(特指“白色要塞”號)
兩棲攻擊艦的作用是配合本方艦隊在大會戰中的艦隊,突擊敵方的薄弱環節、為後繼部隊開路等任務。這在幾次宇宙要塞功略戰中表現的很明確。
由於是兩棲攻擊艦,所以MS搭載是很重要的。早期飛馬級的MS搭載數都在6機的水平,而在後期建造的一型中達到了9機。(一說仍為6機)在MS格納庫方面,由於飛馬級的早期格納庫與以後幾型的分別不大,所以不詳細介紹。(在下一篇說明“阿盧比昂”時我會詳細介紹)而飛馬級的早、中、晚三型在MS格納的最大區別就在MS彈射機構:早期型採用了雙艦臂內收EMALS系統,即EMALS系統隱藏於艦臂內,MS彈射時打開艦臂前護緣甲板,進發MS。中期型採用了半開放式EMALS系統,也就是說EMALS系統一部分隱藏於艦體內,另一部分暴露於艦外,在MS彈射時仍是打開艦臂前護緣甲板,MS通過護緣甲板彈射加速離開MS格納庫,在艦外EMALS系統處再次加速彈射。後期型我將在下一篇介紹,這裡不再敘述。
飛馬級最最複雜的系統不是MS格納系統,也不是武器作戰系統,而是它的推進移動系統。可以說,飛馬級的推進移動系統是整個宇宙世紀中最複雜的。在宇宙世紀後期唯一可以和它的推進移動系統相匹敵的只有傲拉級宇宙戰鬥艦。(該艦出現於U.C0099年的月面危機)在一般的介紹說都說明飛馬級本身擁有兩套推進系統:火箭噴射推進系統和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飛馬級的後期型還具備有雷射火箭推進系統)早期型和中期型在推進方面還有一款空間移動系統,晚期型則沒有這套系統。雖然這套系統常常被人忽視,但是它的作用卻是非常重要。它是作為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的輔助推進系統而存在的,是為了讓艦船在大氣圈內活動,除去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外的推進系統。而飛馬級推進移動系統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無須藉助外力脫離地球引力圈,該推進系統結構雙通反應堆加上反應堆燃料供給,即在有氧環境中吸納空氣做噴射媒介推進,在無氧環境中關閉進氣通道形成單通道樣式,以後的工作原理和麥哲倫等艦沒有區別。
飛馬級大氣圈中移動依靠了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和空間移動系統,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的原理是利用艦身底部與引擎側方的米諾夫斯基引擎,產生向下強大排斥力,(類似於直升機的旋翼所做出的向下氣流)同時利用空間移動系統和火箭噴射推進系統共同工作,達到航行目的。(空間移動系統主要起間歇維持向下排斥力的作用,米諾夫斯基浮航系統的米諾夫斯基浮航器本身需要休息的)這正說明連邦軍在米諾夫斯基物理技術上的開發原勝於吉恩方面。
在武器方面,飛馬級大幅度地改進武器配製。它的在武器裝備共記有:兩聯裝荷電粒子580MM主炮1門,兩聯裝MEGA粒子炮2門,兩聯裝防空機炮8座以及,三聯裝大型對艦飛彈發射口8具,可謂是威力強勁。飛馬級也是第一部既裝備有荷電粒子炮,又裝備有MEGA粒子炮的作戰艦艇。並且是早期型的MEGA粒子炮,所以大有改小的機會,以留出更多的艦體空間。飛馬的兩聯裝MEGA粒子炮與其他艦上裝備的MEGA粒子炮最大的不同就在於,2門MEGA粒子炮的主動力源是後櫃主引擎,因此威力是十分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