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臉草蛉

白臉草蛉

白臉草蛉,拉丁學名:Anisochrysa sp,屬於昆蟲綱脈翅目,草蛉科昆蟲。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活史,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科:草蛉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態特徵

成蟲:雌成蟲體長7.8-9.6毫米,前翅長11-13毫米,後翅長9.5-11.5毫米,翅展22-27.5毫米,雄成蟲體長7.5-8.7毫米,前翅長8.7-11毫米,後翅長7.8-9.8毫米,翅展21-23毫米,體黃綠色,胸部背面有一明顯縱帶。前胸兩側的前端有一排紅色斑點,後頭頂黃綠色,額區及頰區、唇基、上唇均為乳白色,兩頰和唇基各有一相連的黑色斑紋,觸角基節下有一彎形紅斑,與唇基紅色線斑相連組成楓葉狀紅斑,觸角略長於前翅,基節側棕紅色,余為黃褐色,下顎須黑褐色,下唇須黃褐色,上有黑毛。足黃綠色,跗節處黃色,第5跗節色稍深。腹部背面綠色,腹面乳白色。翅透明,較窄。前翅端稍圓,翅痣黃綠,前、後翅的前緣橫脈列的上下端點為黑色,徑中橫脈階脈均為黑色,翅脈上有黃綠色短毛,翅緣毛黃色。
白臉草蛉
卵:長橢圓形,長0.71-0.85毫米,寬0.38-0.4 1毫米,卵柄絲狀,長4.685.56毫米,卵多直立。初產卵黃綠色,頂端受精孔較明顯,孵化前灰色。
幼蟲:體色為淡黃褐色。三齡幼蟲頭部黃褐色,上顎須淡褐色,顎管茶褐色,頭背面有三塊黑斑,正中一塊如鐘形,兩側似棱形。前胸有一對較大的囊狀黑斑,中後胸各有一對較小的圓形黑斑,體節兩側有乳白色的毛瘤,上有白色剛毛,腹部微拱。第9、10兩腹節明顯瘦小,幼蟲爬行時,可起支撐身體幫助行動。
蛹:黃綠色,裸蛹,長約2.6毫米,寬約2.3毫米。
繭:白色,絲質,似球形,繭上常粘有碎屑物,長2.8-3.3毫米,寬2.4-3.0毫米。

生物學特性

生活史

白臉草蛉在廣州地區一年發生8-9代,田間終年可見各種蟲態,沒有越冬滯育現象。但在冬季氣溫較冷的情況下,幼蟲及蛹的發育遲緩,成蟲產卵量也明顯下降。

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約經5分鐘後,脫去無色透明的蛹皮,再經1刻鐘左右的爬行,才逐漸將捲縮於身體兩側的前、後翅展開,停頓片刻便可飛翔取食。剛羽化的成蟲體翅淡黃綠色。以夜間羽化為主,占93.15%,其中20-21時羽化最多,占61.65%,白天羽化僅占6.85%,羽化率為78.7%。
成蟲多在黃昏開始飛動,白天未見活動。成蟲喜蔭蔽集群棲息,常幾頭至數十頭在一起。冬季氣溫驟然下降和颱風菊天,其活動力明顯減低。成蟲趨光性弱,電燈光可誘集個別成蟲,室內飼養常見躲於暗處。成蟲羽化後需取食補充營養。交尾均在夜間進行,交尾時間一般5-10分鐘,一次交尾可終生產受精卵。白天和晚上均可產卵,但以晚上7-10時產卵為最多。室內成蟲給以人工飼料(豬肝粉10克、蜂蜜20克、啤酒酵母乾粉10克,水100毫升),其一生的最高產卵量為757粒,平均726粒,產卵期最長62天,平均59.3天,日產卵1-34粒,平均4.1粒,產卵高峰出現在產卵後的第6天,約持續15天,其產卵量可占總產卵量的38.5%。雌蟲產卵至後期,常有停產2-3天的現象,繼而再產卵數天,接著停止產卵,約一周后死亡。雌蟲壽命77-83天,平均80天;雄蟲69-85天,平均78.3天。在飢餓狀況下,其存活期為1-6天,平均2.5天。雌性比室內飼養占54.9%,野外占55.6%。
卵:喜產卵在枯細枝條上,也有產於鮮葉上的。卵1-20粒成行排列,一般為3-9粒,占63.6%,單粒卵僅占9%。各代卵孵化率均較高,都在95%以上。
幼蟲:幼蟲孵化多見於凌晨及上午,5-10時占全天孵出幼蟲的80%,剛孵出的幼蟲,先呆在卵殼上,頭朝上,4-7小時後幼蟲在卵殼上爬動,頭朝下,以尾端幫助沿卵柄爬下開始找食活動。幼蟲白天在樹葉、枝頭找食頻繁,活動能力很強。經測定,在26.5℃下,未取食的一齡幼蟲每小時可爬行302.2-517.5厘米。幼蟲有相互殘殺習性,尤其是當飼養密度太大,食料不足和放入產卵時刻不一致的卵時更甚。幼蟲耐飢能力強,初孵幼蟲不供食可活24-41小時。
蛹和繭:老熟幼蟲停食後由肛門抽絲結繭,抽絲完畢的幼蟲在繭內蜷縮不動,進入預蛹期,結繭時刻常見在15-17時,經3-8天后繭端可隱約見有一黑點,即進入蛹期。繭通常結在葉背,也有結在小枝叉和葉面的。即將羽化的繭顯綠色。
取食:成蟲在自然條件下可取食花粉、蜜露,不取食蚜蟲、紅蜘蛛及米蛾卵。幼蟲取食蚜蟲、介殼蟲、紅蜘蛛、融虱、薊馬和鱗翅目幼蟲和卵。其食量隨齡期增長而加大。一齡幼蟲日平均取食蚜蟲10.8頭,二齡取食56.8頭,三齡取食135.7頭;一齡幼蟲日平均取食紅蜘蛛722.9頭,二齡取食862.9頭;三齡取食674.0頭;一齡幼蟲日取食米蛾卵55.6粒,二齡日取食87.2粒,三齡日取食492.8粒。
白臉草蛉

地理分布

廣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