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長尾穿山甲(白腹鯪鯉)

白腹長尾穿山甲

白腹鯪鯉一般指本詞條

白腹長尾穿山甲(學名:Phataginus tricuspis):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蟻類洞穴。

夜行性。分布於非洲洲的熱帶地區。棲於洞穴內,傍晚出外覓食,以白蟻為食,包括蟻類幼蟲及卵。食量很大,還能上樹去尋食白蟻,上樹時用銳爪鉤住樹幹,再用強大的尾抵住或捲住樹幹。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夏末秋初發情交配,隨之入洞內妊娠、分娩與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獸攜帶出洞,有時可見母獸背著幼仔活動。分布於中非和西部非洲。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腹長尾穿山甲
  • 拉丁學名:Phataginus tricuspis
  • 別稱:白腹鯪鯉、非洲白腹穿山甲、樹棲白腹穿山甲、白腹穿山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鱗甲目
  • 穿山甲科
  • :長尾穿山甲屬
  • :白腹長尾穿山甲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Rafinesque, 1821
  • 英文名稱:White-bellied Pangolin
  • 英文名稱:African White-bellied Pangolin
  • 英文名稱:Tree Pangolin
  • 英文名稱:Three-cusped Pangolin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腹長尾穿山甲曾經和黑腹穿山甲為同一物種的二個亞種,1972年劃分為獨立物種。體重2-2.5千克,頭尾總長度為95-115厘米。穿山甲具有長尾,適於抓握,占其總長度的近三分之二。在八個穿山甲種類中,它們具有最長的尾巴(60-70厘米)和最短的身體(35-45厘米)。雄性略大於雌性。在哺乳動物中的記錄數,尾部包含46-47尾椎。身體覆蓋著大的重疊的鱗片,深棕色,帶淡黃色的邊緣,形狀像朝鮮薊葉。和亞洲穿山甲不同,鱗片的基地沒有毛髮。背部覆蓋9-13排鱗片,除了臉、喉嚨、腹部、內臂和腿以外有鱗片,在尾部的下面有一個小的裸斑塊。這個裸露的部分包括一個感覺墊,用於在攀登時尋找擱置。像其他抗吃哺乳動物一樣,長尾穿山甲具有強壯的彎曲爪,專門用於挖掘蟻巢。
某些物理特徵可將白腹長尾穿山甲和黑腹長阡穿山甲與非洲地穿山甲區分開來,包括體積較小,第一前肢非常小,眼睛較大,鱗片排列不規則,有用於攀爬的尾墊, 尾部的長度可以容納,前肢下部有毛髮,而不是鱗片。 雖然兩種樹棲物種都有長尾,但白腹穿山甲的長度明顯較短。

棲息環境

這種樹棲物種棲息在低地熱帶濕潤森林以及森林——熱帶稀樹草原相間的地帶中。 在沒有被獵殺的地區,也可能生活在耕地和休耕地中。

生活習性

白腹長尾穿山甲是一種夜行性物種,它在樹洞中躲藏,在附生植物中或在樹的叉狀枝中蜷縮。到了晚上,它從躲藏的洞穴中爬出,開始尋找食物。偶爾,白腹長尾穿山甲也會下降到地面,它們會用四肢行走或在後肢上平衡移動。像所有穿山甲一樣,這個物種專門吃螞蟻和白蟻,雖然也可以食用其他無脊椎動物。它們搜尋螞蟻和白蟻巢,或者在樹木周圍行進時攻擊其他昆蟲,主要通過氣味檢測其獵物。爪狀前肢精於撕裂巢穴,在昆蟲進出的通道中時時伸出長長的舌頭。白腹長尾穿山甲沒有牙齒,所以獵物被整個吞下並在肌肉胃中磨碎。
穿山甲通常是孤獨的動物,很少成對出現。它們是相對膽小的生物,其最有效的防禦機制是蜷縮成一個緊身球。因此,尖銳的鱗片呈現出幾乎難以穿透的牆壁,保護穿山甲的脆弱,柔軟的下體。一個年輕的雌性會圍繞它的幼仔捲曲身體,並且豎立的鱗片和尾巴不停地抽搐起到阻止許多掠食者的作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盧安達、獅子山、南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
白腹長尾穿山甲白腹長尾穿山甲

繁殖方式

通常,幼仔出生在冬季,雌性每胎產一仔,妊娠期約150天。新生兒的鱗片是軟的,它們會扒在雌性的背部或尾部,隨母親一起覓食走動。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雖然已知白腹長尾穿山甲在整個分布範圍內有許多保護區存在,但該物種受到叢林肉類和傳統醫藥的廣泛和經常的密集開發,並且是迄今為止非洲叢林肉類市場中最常見的穿山甲。在喀麥隆2002-2003年的六個月實地考察過程中,白腹穿山甲是47個採樣點中收穫量第四大的物種,僅次於非洲帚尾豪豬藍麂羚和薩伊巨鼠。同樣,在Sendje村周圍的赤道幾內亞(包括蒙特阿倫國家公園在內)的一項研究中,在藍麂羚非洲帚尾豪豬、黑疣猴疣猴和薩伊巨鼠之後,它是第五種最常見的哺乳動物物種(2006)。在1994的報告中說,儘管穿山甲是最不常見的肉類之一(不到總銷售量的5%),但加彭對穿山甲的消費需求很高,白腹長尾穿山甲肉是叢林肉類市場上第三大需求的產品。在過去的20年中,白腹穿山甲的價格在奈及利亞叢林肉類市場上翻了一番,在過去10年中,白腹穿山甲與奈及利亞食用森林肉類市場上出售的其他穿山甲物種的比例有所下降(2013)。這些趨勢表明對物種的需求增加和/或表明白腹穿山甲更難以獲得,可能是由於數量下降。
考慮到該物種的繁殖生物學,為傳統醫學和文化習俗銷售的穿山甲數量巨大且很可能是不可持續的(2013)。例如,Soewu和Ayodele(2009)的報告說,2007年4月至7月期間,奈及利亞西南部Ogun州Ijebus的共有178隻白腹穿山甲用於傳統藥物,平均每個經銷商每月有1.06個屠體。 Sodeinde和Adepipe(1994)也指出,奈及利亞西南部傳統醫學中使用的穿山甲完全是白腹穿山甲,黑腹穿山甲更為罕見(2013)。
白腹穿山甲在國際貿易中記錄:根據CITES貿易報告,在1996年至2011年期間,1996年從多哥出口了30隻活體動物,2002年16隻,2007年16隻,2008年25隻。包括亞洲市場在內的非法國際貿易規模肯定要大得多。例如2011年,一件沒收的貨物中包括100隻白腹穿山甲皮(附有鱗片),這些皮毛起源於幾內亞並運往泰國。根據與野生動植物貿易相關的低檢測率,記錄的穿山甲緝獲量無疑僅占實際貿易水平的一小部分(2012)。
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可能是該物種的另一個威脅,特別是在西非。雖然白腹穿山甲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列出,但仍有必要制定和執行許多州省的保護性立法。必須加強海關當局的警惕和實地防止白腹穿山甲的偷獵。需要研究該物種在不同生境中的種群狀況,包括更全面的物種數量參數研究及其抵禦狩獵壓力的能力,以及對當地市場的需求和利用水平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樣,考慮到亞洲市場可能造成的威脅程度,特別是考慮到該地區特別是中國的高需求和經濟成長導致的亞洲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需要對洲際貿易進行研究。非洲與中國的關係。 2012年6月,歐盟SRG基於對幾內亞該物種貿易量可持續性的擔憂,禁止向歐盟進口白腹穿山甲。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