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胸苦惡鳥普通亞種
- 拉丁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鶴形目
- 科:秧雞科
- 屬:苦惡鳥屬
- 種:白胸苦惡鳥
- 亞種:白胸苦惡鳥普通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Boddaert,1783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頭頂、枕、後頸、背、肩石板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灰色;尾上覆羽沾棕色,兩翅和尾黑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外蹠具白緣;前額、兩頰、臉、頦、喉、前頸、胸和腹白色,兩脅石板灰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棕紅色,覆腿羽亦為棕紅色,但較淡。 虹膜紅色,嘴淡黃綠色,上嘴基部紅色,腳淡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175-258g,♀163-251g;體長♂280-346mm,♀267-323mm;嘴峰♂37-40mm,♀32-42mm;翅♂156-175mm,♀150-174mm;尾♂68-85mm,♀61-78mm;跗蹠♂53-63mm,♀46-58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沼澤、溪流、水塘、水稻田和湖邊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水域附近的灌叢、竹叢、疏林、甘蔗地和村莊附近有植物隱蔽的水體中。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集成3-5隻的小群。多在清晨、黃昏和夜間活動,白天躲藏在蘆葦叢或草叢中,輕易不出來。晨、昏和晚上活動時常伴隨著清脆的鳴叫,聲似‘苦惡、苦惡’,重複久鳴不息,持續整個晚上。善行走,無論在蘆葦叢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輕快、敏捷。有時也在水中游泳,飛翔力差,平時很少飛翔,迫不得已時,飛行十餘米或數十米又落入草叢。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華南、河南、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山東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水邊或近水岸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主要由枯草構成,結構較簡單,呈碗狀。通常置巢於離地數厘米或十餘厘米的灌叢或草叢上,也有直接置於草巢叢中地上,甚隱蔽,一般難以找到。每窩產卵4-8枚,卵為橢圓形,白色或皮黃白色,大小為31-45mm×25-32mm,平均40mm×30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