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繡眼鳥

白胸繡眼鳥

白胸繡眼鳥(學名:Zosterops albogularis):體長10-12厘米,翼展7.5厘米,體重約30克。頭部呈淡綠色,頸部呈橄欖綠色,下體從淡黃色到灰白色不等。眼周有白圈,嘴小而尖,舌能伸縮,舌尖有兩簇刷狀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蟲或採食花粉。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格非常活潑,常在樹枝上跳來跳去。主要以小型蟲類為食,也吃果實和草莓等植物性食物,也可以從花中攝取花蜜。分布於澳大利亞的諾福克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胸繡眼鳥雌雄羽色相似。體長10-12厘米,是最大的繡眼鳥之一。翼展7.5厘米,體重約30克。頭部呈淡綠色,頸部呈橄欖綠色,上體綠色,在北方生活的種群羽毛更深和更灰暗。眼睛周圍有一個狹窄的白色眼圈,在雙眼之間有一條細黑線。喉嚨及腹部白色,下體從淡黃色到灰白色不等。
白胸繡眼鳥白胸繡眼鳥

棲息環境

留鳥。僅棲息在諾福克島匹茲特山(Pitt Mount)近5平方公里大的樹木繁茂的大型森林覆蓋區,也在森林邊緣活動。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格非常活潑,常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它們把巢建在不高卻葉子茂密的樹枝上,很難發現它們。這種鳥具有各種各樣的嘰嘰喳喳叫聲。主要以小型蟲類為食,吃果實、草莓、花蜜及昆蟲,也可以從花中攝取花蜜。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喀里多尼亞和紐西蘭之間的諾福克島,是此地的特有物種。
白胸繡眼鳥分布圖白胸繡眼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10-12月,雌雄共同築一杯形巢,巢用苔蘚、細草、羽毛等建成,非常精巧。每窩產蛋2枚。孵化期為11日,雛鳥出生後11日就會換羽。

種群現狀

白胸繡眼鳥是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的特有種。據報導,赫爾(Hull 1909年)報導該物種“非常豐富”,並且科里亞(Correia)於1926年在一周內採集了12個標本。然而,到1962年,物種數量被認為已經下降到50隻以下(Mees 1969)
最大的威脅是棲息地破壞和入侵物種。隨著引入的灰胸繡眼鳥在諾福克島上歸化,白胸繡眼鳥開始衰退。它將白胸繡眼鳥從其繁殖範圍中取代。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大鼠摧毀了巢穴並清洗了森林,導致1962年該物種數量嚴重下降到50隻。1986年,諾福克島國家公園成立,以拯救這種鳥免於滅絕,但由於該物種的情況波動,調查往往不成功。 1978年,只監測了4隻,然而官方調查自1980年以來沒有記錄過該物種。1986年在諾福克島國家公園的最後一個棲息地周圍,澳大利亞和諾福克島聯合設立了面積465公頃的諾福克島國家公園來挽救它們免於滅絕,並在公園內設定了防掠食者的圍網。但2000年僅目擊到1隻,鳥類觀察者聲稱在2005年曾見過這種鳥,鳥類學家Guy Dutson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未能找到任何該物種的蹤跡。
白胸繡眼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 2009年11月進行了一項為期3周的全面調查,基於353個考察點計算未能找到該物種,並得出結論,它有90%的可能性在功能上滅絕(G. Dutson in litt.2009,2010,Dutson 2013)。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