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帶絲鰕虎

白背帶絲鰕虎

命名者(Yanagisawa,1978)棲息深度1-10公尺中文名白背帶絲鰕虎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鰕虎科經濟性否科號科名F460 Gobiidae食用魚類否中國大陸名白背帶絲鰕虎魚最大體長8cm觀賞魚類是其他中文名甘仔魚、狗甘仔、白背帶猴鯊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基本介紹

  • 別名:甘仔魚、狗甘仔、白背帶猴鯊
  • 中文學名:白背帶絲鰕虎
  • 動物界
  • 鰕虎科
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英文俗名

White-backedshrimp-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10~11;臀鰭:Ⅰ,10;胸鰭:17。縱列鱗101~110。橫列鱗35~38。背鰭前鱗0。體延長,側扁。吻短,圓突。眼小,上側位。口大,斜裂,口向後延伸至眼中部下方。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約等高;腹鰭相連癒合形成一吸盤狀。尾鰭扇形,長度約與頭長等長。體呈紫黑色,體背側自吻端至尾鰭基部上緣有一條深黃褐色縱帶,各鰭為鮮黃色。液浸標本的頭、體呈深褐色。體長25mm的幼魚,自吻部經眼和項部沿體背側直達尾基有一條白色縱帶(即項部及背部為白色,故名)。成魚體側中部在胸鰭基處有一縱行約9個深褐色斑塊,其大小約與眼徑相等,斑塊上、下方具不規則暗色斑紋。第一背鰭具3條褐色後傾點狀紋,第二背鰭約具3條褐色縱點紋;臀鰭具5條後傾褐色斜紋;胸鰭和腹鰭灰色,無斑點,胸鰭基上方具1個褐色大斑;尾鰭具5~6條褐色橫紋;尾鰭基稍後處具1邊緣褐色的灰白斑。

棲所生態

暖水性近海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礁沙混和底質的水域。喜與槍蝦共生,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偶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及日本。台灣分布於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

漁業利用

無食用價值。可供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