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耇廟

白耇廟

白耇廟位於泉州城北縣后街、模範巷交界處(原屬小山境),坐北朝南,大門正對縣后街,今存。歷代有修繕,1995年再次重修。 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等記載,廟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稱為“白狗神”),故得“白耇廟”之俗稱。後來由於世氏漢化,祀神複雜起來,屢次更換。現中殿奉祀毗舍爺、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文昌帝。

現廟宇為歇山式建築,廟深22.8米,寬為20.6米,總面積420平方米。廟的主要建築前殿、東廊、後殿尚未恢復。經廟前有一對明代古鼓。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等對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耇廟
白耇廟簡介,印度教寺廟,

白耇廟簡介

泉州城北縣后街、模範巷交界處(原屬小山境),有座白耇廟(俗稱白狗廟),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稱為“白狗神”),故得“白狗廟”之俗稱。後來由於世氏漢化,祀神複雜起來,屢次更換。現中殿奉祀毗舍爺、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文昌帝。現廟宇為歇山式建築,廟深22.8米,寬為20.6米,總面積420平方米。廟的主要建築前殿、東廊、後殿尚未恢復。經廟前有一對明代古鼓。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等對聯。
泉州城東北一峰書街一帶,曾是世氏的聚居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編修的台灣漳化《世氏族譜·重修族譜序》云:“我祖遂家溫陵(泉州別稱)南街忠諌坊腳,有大宗祠,後被火。城北一峰書街亦有小宗,數年前被功兄載亨折賣,基址尚存。”《世氏族譜·錫蘭祖訓》又云:“舊有大宗祠在泉城內南街忠諌坊腳,因被回祿而廢;而城北一峰書街有小宗,被孽侄再亨毀折,至今先靈無所式憑。” 世拱顯自敘“居住小山境”,目前該地域還有一片殘垣斷壁荒地稱“世相公宅”,在“世相公宅”旁發現一尊人形獅頭石雕像(謝長壽主編《溫陵白耇廟》,1998.11)。“世相公宅”的位置,與台灣漳化《世氏家譜》所記“世氏小宗祠在城東北一峰書街”完全吻合。

印度教寺廟

泉州地方史學家吳文良從戴密微、艾克、林惠祥等研究成果(見下“印度教石刻”),又從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以及《明史·錫蘭山》《明史·鄭和傳》《星槎御覽》《西洋番國志》《明史實錄》和《瀛崖勝覽》等記載,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小山叢竹亭附近發現的石臥獅、須彌座祭壇石刻和白耇廟崇祀白狗神(狗,印度教稱為印度洋山神),得出“泉州白耇廟可能是一座錫蘭人興建的印度教寺廟”結論。196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韓槐準支持這一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