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介素-33調控內源性干擾素γ及對HBV清除機制的研究》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姜艷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細胞介素-33調控內源性干擾素γ及對HBV清除機制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姜艷芳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干擾素-γ(IFN-γ)介導的非溶細胞性病毒清除機制在抗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新近發現的白細胞介素-33(IL-33)具有很強的誘導產生Th2細胞因子的作用。我們研究發現IL-33可以誘導慢性B肝患者的PBMC產生大量IFN-γ,並顯著抑制HepG2.2.15細胞中的HBV的複製和表達。隨後我們還證明了自然殺傷細胞(NK)具有IL-33的特異性受體。基於這些發現,擬進行下列研究:①證實IL-33通過誘導NK細胞分泌內源性IFN-γ來抑制HBV的複製和表達;②發現IL-33誘導產生內源性IFN-γ的信號傳導機制;③在HBV轉基因小鼠體內證實IL-33可以提高內源性IFN-γ水平,進而降低血清和肝細胞中的HBV載量。本研究試圖揭示IL-33新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通過IFN-γ介導的非溶細胞性病毒清除機制,抗HBV複製的新途徑。
結題摘要
研究背景:干擾素γ(IFN-γ)等細胞因子介導的免疫學清除機制在抗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其介導的這種反應較強,病程呈急性自限性;如反應較弱,則會導致病程慢性化。人們在不斷的探索HBV難以清除機制的同時,試圖通過免疫學方面的研究來了解其中的原因,以使抗病毒治療方法得到改進。白細胞介素-33(IL-33)不僅具有很強的誘導產生Th2等細胞因子的作用,而且是一種具有多重功效的細胞因子。如果能夠調控其功能,將有可能調節慢性HBV感染所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狀態並阻止HBV感染的慢性化進程。 研究方向:病毒與感染免疫 主要內容:①研究IL-33及其受體ST2在慢性B肝、C肝及肝癌患者中的作用;②IL-33誘導產生IFN-γ等細胞因子的信號傳導通路的分子機制研究;③IL-33干預的慢性B肝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對HepG2.2.15細胞的體外作用機制研究;④IL-33對HBV轉基因小鼠的體內作用研究; 重要結果:①本研究發現慢性B型肝炎患者IL-33和ST2在慢性B型肝炎患者中的濃度顯著高於正常人。套用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B型肝炎患者後患者的HBV DNA病毒含量顯著降低,同時患者IL-33水平也顯著降低;②套用不同濃度的的IL-33作用於體外培養的HepG2.2.15細胞,發現細胞培養上清中的B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濃度顯著減少,並具有劑量和時間依賴性;③套用IL- 33作用後轉基因小鼠的血清中HBV DN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肝臟組織的HBsAg和HBeAg的表達也均降低;炎性細胞浸潤也明顯減少。研究結果表明,IL- 33治療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的複製,減少肝臟的炎症反應;④IL-33在C型肝炎及肝癌患者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數據及其科學意義:本研究證明在抗HBV感染中,IL-33可能通過調節Th1相關細胞因子來達到抑制HBV的目的,為基於IFN-γ的非溶細胞HBV清除機制提供一個重要的實驗依據,從而最終為慢性B型肝炎的免疫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