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竻薳是一種草,源自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本草求原》:"苦辛,微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竻薳
-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 拼音名:Bái Lè Yuǎn
- 來源: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用法與用量,
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狀灌木,高1~7米。樹皮灰白色,枝條具皮孔,有刺。複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常有刺;小葉通常3片,少有5片,紙質,有短柄;小葉片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急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傘形花序頂生,常3~10個聚合成總狀花序或復傘形花序,單生者少;花萼具5小齒,無毛,長約1.5毫米;花瓣5片,白色帶淡黃色,三角形,長約2毫米;雄蕊5;雌蕊單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傾向壓扁,長3~4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山腳、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主要價值
治癰腫,療瘡,疥癩,創傷,胃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梗:洗螆癩。"
②《本草求原》:"梗:治爛腳,螆疥,消瘡。"
③《分類草藥性》:"葉:塗刀傷,生肌。"
④《生草藥手冊》:"洗皮膚熱毒。"
⑤《福建中草藥》:"消腫解毒。"
用法與用量
外用:煎湯洗或搗敷。內服:煎湯,3~5錢。
【選方】①治腿膿瘍:鮮白竻薳適量,和冷粥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蛇頭疔:鮮白竻薳適量,冷飯少許,共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項癰:鮮白竻花嫩葉加紅糖、食鹽、冷米飯,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④治胃痛:白竻莖葉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