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短印魚,大洋性魚種,近海或表層可見,或隨宿主任意遊動。最常寄生於蝠魟之鰓腔或口附近,偶爾也會依附在其他鯊魚或鮪魚身上,但比例極少。偶獨立自主的活動,一般都是隨著宿主被捕獲。 Remorina albescens為同種異名。
基本介紹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3-14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鈍。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齶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約10。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不及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相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短圓;尾鰭截形尾。體淺紅色,腹部及各鰭緣白色。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台灣南部海域可見。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