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蝮烏蘇里亞種(拉丁學名:Agkistrodon halys sussuriensis Emelianov)頭部為三角形,不扁寬。頸細。體較細小,全長172—676mm,尾較短。體色黑褐、黑灰、棕褐、黃褐,自頸至尾,背面有2行中央色淺的深色圓斑,或此圓斑不太明顯,或呈網紋。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物種毒性,
形態特徵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頭三角形,不寬扁,頸明顯,個體較細小,尾較短。頭部鱗列似黑眉模式亞種。背鱗以21—21—17為主,偶有23—21—17或24—21—17;腹鱗雄性137—158(平均149.72),雌性146—161(平均157.24);尾下鱗,雄性45—52(平均47.66)對,雌性34—54(平均44.34)對。全長雄性200一663(平均510.91)mm,雌性172—676(平均469.20)mm。體重雄性1.6—68(平均37.04),雌性1.7—90(平均42.57)g。
體色變化較大,有黑褐、黑灰、黃褐、棕褐、土褐、土黃、棕綠等色。背面自頸至尾有2行中央色淺的深色圓斑或由此斑形成網紋,有的斑紋不顯。尾色同體色,末段無白色。腹面色較淺者,頷部灰白色;腹部黑色發亮者(背黑灰),頷片和下唇鱗腹面有黑斑,頷部亦灰白。眼後斜向口角亦有寬頻狀斑,如同黑眉模式亞種,此帶狀斑背緣有。極細白線紋,即所謂“白眉”,此紋只占所在鱗片的鱗脊部分,所以極細而醒目。
半陰莖1對,較小,末端分叉,基部之棘短而弱。
棲息環境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多生活在山地、丘陵、林緣、草叢、灌叢、溝、田野等處,出入蟄時以亂石堆中為多。與黑眉蝮同域分布,但高山上、林中不見。有固定的棲息場所,活動範圍不超過3公里,臨時棲息地不一視食物的多少而定。出蟄後多集中於柞榛林叢中、山坡下部較平坦地帶、碎石堆或廢採石場、菜地、稻田田埂、農作物地頭及墳堆草叢中,因這些地帶常有鼠、蛙出沒,針葉林中很少見。
生活習性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系晨昏性蛇類,在熱天尤以晚上8時到次日凌晨活動最頻繁。它的食性很雜,仔蛇吃黑蟻卵,成蛇食鼠和蛙為主,亦食魚,偶食蜥蜴和蛇。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10月上旬開始進入冬眠,至翌年5月中旬出蟄。
分布範圍
中國遼寧大連、丹東、鳳城、鞍山、撫順、清原、新賓、本溪、鐵嶺、西豐、綏中、北鎮、營口、蓋縣、昌圖、朝陽、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河北。
中國外分布於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繁殖方式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為卵胎生,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產仔,每產2—10條,初產仔蛇小。
種群現狀
白眉蝮烏蘇里亞種在產地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