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藍姬鶲

白眉藍姬鶲

白眉藍姬鶲(學名:Ficedula superciliaris):體長12厘米,體重8-9克,是一種體型小的藍色雄鳥下體白色。頭頂閃輝彩虹色,背海藍色,頭側、胸側斑塊及翼為特徵性暗深藍色,光線不足時看似黑色;尾基部有白色小斑,有時具狹窄的白色眉紋。雌鳥胸部圖紋同雄鳥,但下體皮黃,上體近灰,頭沾褐色,尾基部無白色,尾上覆羽有時沾灰或沾藍;有時有白色翼斑,三級飛羽邊緣白色。亞成鳥褐色,具銹色點斑及黑色鱗狀斑紋。虹膜深褐色,嘴深灰色,腳灰色。

棲於森林的中高層。夏季於中國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鳥於雲南南部。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整天在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捕捉昆蟲為主要食物。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中國西南部;越冬於泰國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白眉藍姬鶲雄鳥上體深灰藍色或暗藍色,頭頂較鮮亮,額和眼先黑色,無眉紋,有求市欠時有白色眉紋的痕跡或白色眉紋不明顯,頰、耳羽、頭側和頸側亦為深灰藍色,兩翅和尾羽褐色,羽緣均為藍色。下體白色,胸兩側各有一大的暗藍色塊斑,彼此向胸中部延伸,幾在胸中部連線成一胸帶。
雌鳥上員阿市禁體橄欖褐灰色,額、眼先、頭頂和頭側沙褐色或棕褐色,有的眼先雜有白色,頭側和頸側沾灰,尾上覆羽沾黃褐色,兩翅和尾暗褐或灰褐色。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兩脅灰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紫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9克,♀8-9克;體長♂104-115毫米,♀98-110毫米;嘴峰♂9-10毫米,♀9-10毫米;翅♂60-66毫米,♀59-64毫米;尾♂42-48毫米,♀42-45毫米;跗蹠♂14-17毫米,♀14-16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濕潤的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中,也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海拔高度多在1800-2500米,有的地方甚至到3000米左右。非繁殖期多下到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在林緣疏林,有時進到果園和農耕地附近的叢林中。

生活習性

白眉藍姬鶲在中國四川與西藏均見於夏天,為夏候鳥;雲南見於冬季,為冬候鳥。通常3-4月開始遷來中國繁殖,10-11月遷到雲南或更南部地區越冬。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整天在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捕食昆蟲,有時也到地上捕食。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尤其是飛行性昆蟲。
叫聲:低噥的trrrt聲。"呸"聲能吸引此鳥。鳴聲細弱而不連貫,高音間雜著顫音及吱吱鳴叫。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
來源不確定:孟加拉國。
白眉藍姬鶲分布圖白眉藍姬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城天然樹洞或樹幹裂縫中,也在啄木鳥廢棄的巢洞中營巢,距地高1-6米。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呆和苔蘚等構成,內墊有細草根和纖維。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淡奶皮黃色或綠色、被有紅色或淡粉紅褐色斑點,有時在承良拔鈍端形成一環狀。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料去市化期12-13天。雛鳥晚己恥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白眉藍姬鶲(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Ficedula superciliaris aestigma
Gray & Gray, 1847
2
白眉藍姬鶲指名亞種
Ficedula superciliaris superciliaris
Jerdon, 1840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阿戲雅廈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廈跨悼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