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疊

用棉紗織成。《史記·貨殖傳》:“榻布皮革千石。”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榻布,白疊也。”馬貞索隱引《吳錄》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疊。”張守節《正義》:“白疊,木棉所織,非中國有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疊
  • 外文名:ㄅㄞˊ ㄉㄧㄝ
  • 實質:用棉紗織成
  • 拼音:bái dié
基本信息,詞義,史料,釋義,

基本信息

【名稱】:白疊
【拼音】:bái dié
【注音】:ㄅㄞˊ ㄉㄧㄝˊ

詞義

白疊
棉布的一個古名詞,又作白氎。

史料

——《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罽綴白疊,蘭乾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
——《梁書.諸夷傳.高昌國》:“多草木,草實章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按此草實,即今棉花,唐時始入中國。
——《隋書.列傳.南蠻》“真臘國,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屬國也。.....王著朝霞古貝,瞞絡腰腹,下垂至脛,頭戴金寶花冠,被真珠瓔珞,足履革屣,耳懸金璫。常服白疊,以象牙為屩。”
古代白疊多有作“白氎”。
——《大般涅槃經》(公元3-4世紀)“即作金棺七寶莊嚴。即辦微妙無價白氎千張。無數細軟妙兜羅綿。”
——《杜甫詩》光明白氎巾。
——《新唐書.南蠻下》“王衣白氎,古貝斜絡臂。”“以古貝橫一幅繚於腰。古貝,草也,緝其花為布,粗曰貝,精曰氎。”

釋義

古時棉花被稱作古貝,織造精細的布稱作、白氎。棉花自印度傳入我國,經過南北兩路:東漢由南路經過南洋諸國傳入雲南,雲南少數民族當時生產出一種名叫“白疊花布”的紡織品,南北朝由北路傳入新疆。唐宋白疊被視作珍品。內地棉花的大量種植和棉布的大量生產則始於宋末元初,由海南島黎族地區經閩、廣傳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將棉布誤認為木棉所織。宋方勺《泊宅編》卷三:“閩廣多種木綿,樹高七八尺,葉如柞,結實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開,露白綿茸然。土人摘取去殼,以鐵杖桿盡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紛起,然後紡績為布,名曰吉貝。今所貨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巾。”木棉樹常不止七八尺,或為七八丈。木棉較棉花輕細許多,且不易大量採集,很難織成疋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