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雁翎隊

白洋淀雁翎隊,是抗日戰爭期間,安新縣活躍著一支獨具特色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之名系當時縣委書記侯卓夫命名),成立於1939年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洋淀雁翎隊
  • 時期:抗日戰爭期間
  • 解釋:水上游擊隊
  • 地區:安新縣
發展條件,發展歷程,社會作用,

發展條件

白洋淀水域遼闊,淀區不僅荷紅柳綠,魚肥恥樂戶捉稻香,物產豐富,風光迷人,府河和大射承櫻清河上下貫穿,上通保定,下達天希灑應津,為水上交通重要樞紐,軍事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淀區面積366平方公里,由大小143個淀泊組成,淀內三分陸地。七分水面,漁村蟹舍之間,港叉交錯,蘆葦遍求記布,便於隱蔽、周旋、出奇制勝,消滅敵人,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好戰場。

發展歷程

白洋淀雁翎隊成立於1939年秋,當時,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新安城。為強化統治,奴役白洋淀人民,駐安新的日酋龜本以獻銅、獻鐵為名,強迫水區獵戶交出獵槍和大抬桿等武器。為揭露敵人收繳獵槍舟院淋殃的陰謀,奉中共安新縣委指示,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區長李剛義在大張莊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帶水村獵戶,動員他們組織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會後,獵人孫革、姜禿、趙保亮和鄧如意等20人組織起來參加了三區小隊。三區小隊把新人入伍的獵人組成了一個班。這些戰士多為打獵世家,獵槍性能頗為熟悉,他們為了防止獵槍膛內的火藥受潮,經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也由於他們以往圍雁打獵形成的習慣,裝載大抬桿的小船在淀面上行駛多呈“人”行,如雁群在空中飛翔,故該班就成了三小隊(即三區小隊)的雁翎班。1940年夏,經縣委批准,雁翎班從三小隊中分出單獨成立雁翎隊。雁翎隊的第一任隊長陳萬,副隊長鄧如意,指導員劉森(任貴森)、還在隊里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趙謙任書記。不久,隊伍擴大到40餘人,分為3個班。雁翎隊成立後增添了1隻4艙船,有28隻擊希束排子船,武器仍以大抬桿為住。當時隊上只有3支手槍和4支冀中造。這樣白洋淀就有了兩支水上游擊隊——三小隊和雁翎隊。三小隊主要郭里口、下四莊子(即季莊子、楊莊子、孫莊子、何莊子)和趙北口一帶活動;雁翎隊則以大田莊為中心開展抗日鬥爭。兩支小部隊時分時合,協同作戰,在白洋淀水區同日軍進行了頑強的鬥爭。當時,人們統稱這兩支部隊為“雁翎隊”。

社會作用

“雁翎隊”隊員生在白洋淀,長在白洋淀,個個好水性,且熟知淀區地里環境。他們在淀面架起小舟,神出鬼沒,從這條河叉轉到哪個壕溝,有時埋伏在敵船必經之路,打擊敬企想敵人,令其措手不及;有時以夜幕為掩護,摸進敵人據點搞突然襲擊,打得敵人聞風喪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