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井鎮(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轄鎮)

白泥井鎮(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地處達旗東部,全鎮總面積242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91個生產合作社,總戶數10964戶,總人口12300人(2017)。這一地區礦產資源富集,石英砂、煤炭、高磷土儲量較大。鎮內交通便捷,南北向的德敖複線、柴榆線與東西向的109國道、樹吉線縱橫相交,形成井字形交通主幹線,總里程150公里,修通鎮村砂石路186公里,使鎮村相通,村社相連。鎮黨委下轄21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6個,黨員總數1103人,農牧民黨員88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泥井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達拉特旗
  • 面積:242平方公里 
  • 人口:12300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車牌代碼:蒙K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農業,概述,經營模式,土地資源,工業,礦產資源,工業經濟,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地處達旗東部,全鎮總面積242平方公里

地形

境內呈南北狹長地形,並明顯分為三種類型:南部的硬梁區,與東勝區、準格爾旗相連,溝壑縱橫

農業

概述

農牧業生產條件極差,是水保世行貸款項目、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砒砂岩治理等生態項目區,治理面積達81萬畝。
農作物種植品種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甜菜麻子、制種玉米等,紫花苜蓿保存面積3萬畝。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達15萬頭(只),其中羊14.2萬隻,生豬7035口,奶牛520頭。現有標準化養殖小區33個,規模養殖戶494戶,建成標準化棚圈520處。組建養殖協會15個,種植協會9個。

經營模式

2011年項目區內形成了三種經營模式,即大戶承包經營、農戶合作經營、公司承包經營,實現了噴灌、農機具、道路、防護林、機電井、農電的全面配套,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改善。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內生產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是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加快了項目區人口轉移步伐。三是養殖業發展的園區化,提高了農民的舍飼養殖水平。四是按照市旗規劃,加快了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步伐。

土地資源

中部是生態植被恢復區,屬庫布其沙漠腹地,宜林宜草,人工植樹、種草及圍封草場總計14.3萬畝;北部為沿河高效農牧業區。這裡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地上和地下水源充足,上世紀80年代就被確定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全鎮總耕地面積20.5萬畝,其中水澆地15.7萬畝,絕大部分在北部沿河區

工業

礦產資源

這一地區礦產資源富集,石英砂煤炭、高磷土儲量較大。石英砂現已探明儲量4700萬噸,建有采砂礦18座,引入石英砂加工企業13家。煤炭已探明儲量1.5億噸,現有煤礦8座,2006年產煤50萬噸。高磷土已探明儲量1000萬噸,現有高磷土開採礦3座
滿世集團點石溝煤礦500萬噸洗選煤生產線正在進行投產前準備工作,年設計生產能力400萬噸的金泰露天煤礦前期征地工作即將結束,現正在進行礦區移民安置。截至2011年6月底,煤炭產量達到265萬噸,石英砂產量5萬噸。

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重點抓了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規範開採全鎮煤礦由2005年的15個整合為2011年的8個露天煤礦,單礦年生產規模全部達到60萬噸以上,有效提高了煤炭開採率,煤炭產量大幅增加,2007年煤炭產量50萬噸,2008年達到820萬噸。石英砂礦由25個整合為11個,整合後,全部實現機械化露天開採。其次是督促企業做好了礦山露天開採後採空區的回填、污染治理和植被恢復工作,現已完成植被恢復面積3000畝。三是配合完成了煤礦雙迴路供電線路整改工作。投資1090萬元,新建35KVA變電站一處,架設110KV高壓線路52.4公里、35KV高壓線路47公里。

地圖信息

地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六一八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