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若岩鎮下轄村)

白泉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若岩鎮下轄村)

白泉位於大若岩鎮,為陳姓聚居繁衍之地。白泉名得自於村後(即現在大若岩鎮中學)山腳下的一眼“白水”井。相傳幾百年來井水一直是乳白色的,就像母乳一樣。原國民黨抗日名將陳素農的府邸東首門台對聯“白水明心白”也運用了這個白水井的古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溫州市永嘉縣大若岩鎮
  • 著名景點:白泉亭  五桂堂
自然環境,歷史沿革,人文古蹟,白泉亭,五桂堂,磚木古建築,陳氏大宗,

自然環境

“居臨白水觀魚躍,門對琴山聽鳥歌”,白泉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其山環抱而四合,村舍依山而築,前臨楠溪,視野開闊,環境優美,“東連陶公洞幽深,西接百丈瀑如簾;南面琴山鐘秀氣,北有白水起波紋”,水源豐沛,人煙稠密,風氣淳美。
白泉村

歷史沿革

白泉,始建於北宋神宗年間,迄今已逾930餘年歷史了。祖上陳夷實,唐代任福州祿事,後升太守,攜家居福建長溪赤岸,其長子陳昭遠,唐時任浙東觀察使,北遷居杭州錢塘,唐武宗時退任歸隱永嘉楠溪小源茗岙為肇基始祖,後裔陳灝,宋神宗時考中法科,又中特奏科,任大理寺評事,退任歸隱居白泉。
白泉後代人才輩出,或守土衛疆,或廉明勤政,或戎馬征戰,或翰墨文章。白泉曾在清朝、民國時辦過書院與女子學堂,如潘山寮、五桂堂等,出過不少舉人與貢生。近現代有陳素農、陳光中等。

人文古蹟

白泉亭

白泉亭的位置原是一廟殿,前面曾是一碼道,在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往來於楠溪兩岸之間主要靠渡船。
白泉村與銀泉村,相距不到1公里,村前有一個較大的溪潭,兩村在對岸都擁有不少山場和田地。多年前白泉曾有兩條渡船,銀泉有一條渡船。1986年白泉大橋建成後,白泉渡船退出了歷史舞台。

五桂堂

是一個專用祠堂,據稱是第一代先祖的第五個兒子的祠堂。“在清末時,這裡曾辦過學堂,只有一位女教師,名為鳳丹(音譯),未曾出嫁過。”據村民陳政湘說,這位女子很是傳奇。舊時永嘉這一帶窮困,幾乎沒人念過書。而這位女子感慨家鄉教育缺乏,特地開辦學堂,收納白泉及周邊一帶學生。不過這段時間並未持續很長,之後祠堂被作為集體所用,曾為糧倉,後荒廢,於近年才開始修葺。
如今的五桂堂得到村民重視、保護,祠堂外門檐上重新供奉先祖畫像,門檐上也重新書寫著“五桂堂”“枝繁葉茂”等字樣,而祠堂里的青石虎爪雲紋柱礎雕刻,上面的藻井圖案被完好地保留下來。

磚木古建築

白泉還保留很多古蹟,各式各樣規模寬敞、建築精緻的明清時期磚木建築,有三合院式的、四合院式的。歲月滄桑,雖然不少房屋出現破敗,但仍舊有不少居民居住在內。室內原有龍紋雕刻,熠熠生輝,屋檐、藻井天然美觀。
曾為抗日戰爭立下汗馬功勞的國民黨將領陳素農舊居也仍舊被保留著。該建築為民國時期,屋舍樸素典雅,樓屋建築二層,木式風格,二樓陽台設有欄桿,憑欄望去,庭院深深,古樹炊煙。
在玉泉村中一古屋前面,有一對做工精緻的青石“戶對”。但關於這對青石戶對的記憶,村民皆不知。“上一輩未曾留傳下‘戶對’的故事,族譜里也未記載這戶人家的事情。”81歲老人陳久仙說道。

陳氏大宗

古屋建築中,保留最好的莫過於村內的陳氏大宗了,始建於宋代。不過在前幾年,它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如今仍能見到祠堂被燒的痕跡。而讓其幸免於難的,就是放置在陳氏大宗邊上的火警鼓。火警鼓,祠堂鼓的一種,是楠溪一帶農村歷來用於傳遞火警信號所用。由於楠溪一帶古村多木構房屋,歷代民間對防火極為重視,火警信號通常有擊鑼、鳴鐘、敲梆、擂鼓等。陳氏大宗祠內的火警鼓製作於明代嘉靖年間,鼓面用牛皮製成,直徑1.02米,擂響時,聲傳數里。
而今的火警鼓已在90年代陳氏大宗修葺之時被置換。敲鼓多發生是緊急事態的情況下,所以平時不能隨意擊鼓,待正月初一為表熱鬧喜慶,方可隨意敲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