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鎮(湖南省長沙市境內旅遊景區)

白沙古鎮(湖南省長沙市境內旅遊景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沙古鎮,地處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大圍山鎮境內,位於羅霄山脈中段湘贛邊界,擁有500餘年歷史,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是湘東的重要門戶,瀏陽河就發源於此,依山傍水,古橋和瓦舍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絕美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沙古鎮
  •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
主要景觀,

主要景觀

白沙古鎮有500餘年的歷史,素有“小南京”之稱,瀏陽河將其分為河東、河西兩處,以紅軍大橋相接。集鎮境內有晚清年間所建圍山書院、明未清初遺存古城牆壁、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客家人臨河而建獨有的吊腳樓,在河東集鎮內有一條麻石路青磚黑瓦房的古街。
圍山書院建於晚清年間,系一青磚瓦殿宇式建築,前後三棟,左右三廳,有春滿堂、大成殿、特排祠、嘉惠祠等,前後共四個天心,上兩個各植一株羅漢松,下兩個各植一株桂花樹。書院由當地名儒塗舜臣先生經手創建,塗系清朝優貢生,譚嗣同之老師,他一生清廉,熱心教育,志以教育救國,無償捐獻家產籌資辦校。書院於光緒29年改為學堂,解放後擴建為縣第十四中學。第一次國內革命和大革命時期先後有黃建忠、陳錫虞(毛澤東同學)等7位革命先烈在此任教,組織領導農民協會,開展地下革命活動,該書院屬瀏陽八大書院保存者之一,196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壁乃集鎮內唯一留下的歷史最早的古建築(大約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大溪河南岸東門紅軍大橋下方約200米處,牆體全由青磚砌成,整體頗顯宏偉,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大革命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激戰時的彈孔痕跡
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其為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克長沙建立的省蘇維埃政府,組織領導湘、贛邊區各縣革命鬥爭。錦綬堂東側有一青磚木樓,為晚清民俗建築,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和紅十六軍駐地。
距古鎮二華里處的大溪河中有一組由60餘塊規則花崗岩組成的跳石橫臥河中,行走在跳石上,別有一番情趣。秋收起義工農紅軍從東門撤退時從此經過,更讓其增添神秘色彩。
河岸南側五十餘米即為大圍山老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風雲際會的重要地區之一。大革命時期,自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後有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三團攻克白沙古鎮後即進駐大圍山;有1930年隨軍遷移省蘇維埃政府和紅十六軍駐地,彭德懷等多次來此組織和指揮革命戰爭;有秋收起義部隊撤退時經過的大溪河跳石頭和馬鞍山戰場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