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沙紀念館(白沙古祠)

陳白沙紀念館

白沙古祠一般指本詞條

陳白沙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大道西37號,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800平方米,是一座以保護明代古建築群為主體的庭院式歷史名人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白沙紀念館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江門市白沙大道西37號
  • 開放時間:9:00—17:00(逢周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白沙祠,貞節牌坊,白沙故里、小廬山書院、書法碑廊等
建設背景,布局展示,人物簡介,茅龍筆,參觀指南,

建設背景

一九九三年十月,江門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陳白沙誕辰565周年,加強對白沙祠四周的環境整治美化,決定以白沙祠為主體,擴建陳白沙紀念館。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三月,編制擴建規劃並經省內文物專家反覆論證、修訂,報請江門市規劃局審批。一九九六年六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實施陳白沙紀念館首期建設工程,一九九九年四月至二000年九月,實施陳白沙紀念館第二期工程,從而達到現在的規模。

布局展示

該館以建於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樓(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主軸,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銅像廣場和陳白沙紀念館的新建牌樓。牌樓內的用地範圍均以圍牆圍繞。白沙祠前的東西兩側,建有書畫廊和碑廊,還有懷沙亭、講學亭、文獻亭、嘉會樓、旅遊服務部以及荷花池、泮池等園林式建築。
白沙紀念館白沙紀念館
白沙祠的東側,是陳白沙事跡陳列室的三個展區,常年展出陳白沙的事跡及墨寶等名片。距白沙祠東北角約50米處,是一個建於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陳白沙父母合葬墓,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龍筆書寫的。四周松柏長青。
白沙祠的西側,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舊民居,民居內按民俗風貌布置居室家具,開闢為民俗展區,供遊客參觀。在白沙故里的北端,建有小廬山碑亭及觀景長廊。綠草如茵,竹影婆娑,現已成為江門市民喜愛參觀遊覽的江門市歷史文化景點。

人物簡介

陳白沙是嶺南地區唯一獲準進入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孔廟)朝拜的文人,故稱作為“嶺南第一人”。
陳白沙(1428—1500年),明代著名的自然主義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生命科學家,嶺南古琴第一人。陳白沙是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奠基者。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創立了“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學貴自得,學貴知疑“的”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陳白沙原名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於新會縣(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都會村。是處士陳樂芸的遺腹子,其母是節婦林氏。
宣德三年九月,陳樂芸病逝,享年二十七歲,歿後約一月,陳獻章才出世,兄陳獻文,時五歲,母林氏,時二十四歲。陳獻章十歲時,其母林氏效孟母擇鄰而居的典故,舉家從都會村遷至白沙村,後陳獻章在白沙村講學並揚名於世,學界鹹稱取為白沙先生。
陳獻章自幼聰穎好學,得賢母林氏的悉心教育撫養,能詩善文,且志存高遠,弱冠便充色庠生,二十歲時參加鄉試,中第九名舉人。二十一歲參加戊辰會試,中副榜進士。告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再次參加會試,落第。二十七歲時,陳獻章盡棄舉子業,另覓蹊徑,尋求做作聖之道,前往江西拜著名學者吳與弼為 師,探究伊洛淵源。得吳與弼(康齋先生)鞭策,發奮向上。二十八歲時,便回到白沙村,修築春陽台,足不出戶,遍覽古今典籍,並令家人每天從窗外端進飯菜,草草用餐,謂之“穴壁饋餐”,困極,則以清水洗臉濯足,如是者過了一兩年,學問上仍無頭緒,而由於日夕苦讀其中,身體也差不多累垮了。他這種死讀書的方法,當然是仍未有所得,也就是此心與此理並未吻合。所幸的是,白沙先生覺醒到迷途未遠,於是乎舍繁取約,唯在靜坐,從靜坐中養成端倪。“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遂“洗之以長風,盪之以大波”,於是盡掃夙習,“或浩歌長林,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最終創立“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學貴知疑,學貴自得”的江門學派,以道德顯天下。
白沙先生倡行教育興國,他說:“世間美惡存乎人,人之賢否存乎教。”“自古有國有家者,未始不以興學育才為務。”設小廬山書院,傳授學業。奉行孔聖的“有教無類”思想,“是學業,貧富貴賤,才不才共之,無此擇於其人。”“出其門者,多以清苦自立,不以富貴為意。其高風所激遠也。歷任明朝禮部、吏部、兵部尚書的湛若水,便是師承白沙先生,更因他在白沙先生“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的學說上,更進一步提出“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的主張,深得白沙先生的讚賞。白沙先生臨終前將其講學之所釣魚台,交與湛若水收執,以示衣缽相傳。
白沙先生善於寫詩,講學時亦往往寓教於詩,稱為“詩教”。白沙詩善於抒發自然之心胸,絕無矯揉造作或無病呻吟之弊端,時與翰院派詩人莊定山齊名,稱南陳北莊。白沙先生在三十九歲那年,曾游太學,祭酒官邢讓為試其才,命白沙先生和詩一首,白沙先生遂作《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邢讓大為讚賞,連呼“龜山不如也”。白沙先生揚名於朝,一時間朝中爭相與之同游。
白沙先生在五十六歲那年,受薦入京,京城傳為聖人復出。白沙先生因母病,向成化皇帝乞疏終養,恩準,朝廷並授以翰林院檢討之職,親終疾愈仍未來供職。白沙先生謝恩南歸。至弘治十三年,給事中吳世忠再薦尚書王某、侍郎劉某、祭酒謝某及白沙先生等八人入朝供職,任命書將到,白沙先生已於是年二月初十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蹟很多,除“楚雲台”、“春陽台”、“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台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茅龍筆

白沙先生同時也是明代嶺南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植根於歐陽詢和蘇東坡,深得其結體筋骨陽剛之氣,並參以二王,懷素的靈動之勢,深受後世書法家的讚揚。晚年時期,白沙先生更束茅為筆,獨創茅龍書法,以蒼澀醫甜熟,以枯峭醫軟弱,一洗元明間柔弱萎靡的書風,在書壇享有盛譽。白沙先生曾有“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筆下橫斜醉始多,茅龍飛出右軍窩”“恥獨不恥獨,茅鋒萬莖香”等名言佳句。白沙先生現留下來的書法書跡很多,如嶺南第一碑《慈元廟碑》(石刻行書)、《“忍”字贊》(木刻行書)、《種萆麻》(紙本手卷,行草書)等。白沙茅龍筆,蜚聲海內外,經過世代相傳,現已被國家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陳白沙紀念館監製的白沙茅龍筆,是選取圭峰山上野生的鋒茅草,用傳統的茅龍筆製作工藝,經選材、敲擊纖維、防腐浸洗、扎束梳理成型等多項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尖挺,筆肚圓健富有彈性,筆桿造型古樸高雅。只要水墨含量適中,在書寫或作畫時便容易形成自然的“牽絲”及“飛白”效果,深受書畫名家的喜愛。我省已故的書畫名家麥華三、楊善琛、黃兆紀以及健在的書畫家歐廣勇、陳永鏘、薛劍虹、張瑞亨、李卓見等,均喜以茅龍筆進行書畫創作,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妙效果。

參觀指南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大道西37號
郵編:529000
乘車路線:2路 、6路 、14路 、17路 、103路、113路、118路,白沙祠站下車。
陳白沙紀念館(白沙古祠)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
門票:免費
預約講解:50元/場次,另館內提供免費語音導覽系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