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白楊河水系由白楊河和庫加依溝構成,其中白楊河發源於
烏魯木齊縣境內
天山山脈
博格達峰南麓,由黑溝、阿克蘇溝、高崖子溝等多條山溝在烏魯木齊市
達坂城區匯集而成,三條支流匯合以後至阿拉溝匯合口稱為白楊河幹流,經峽口、後溝,穿越天山支脈進入
託克遜縣境內,在巴依託海峽谷又有庫加依溝匯入其中(有資料將白楊河列為阿拉溝支流)。據統計分析,白楊河河流全長150公里,集水面積2050平方公里(但有資料稱流域總面積為5173.4公里),白楊河由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和託克遜縣引用,總體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橫穿託克遜縣城,最終流入
艾丁湖。
白楊河託克遜縣城區段為上游“兩河八溝”的總泄洪道,西北方有白楊河和庫加依溝,通過白楊河河床進入白楊河城區段;西南方有阿拉溝、魚爾溝、祖魯木圖溝、烏斯通溝,在城西5公里處匯入白楊河。各河徑流出山後,經沿途的滲漏散失,進入城區段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2億立方米。
水文特徵
白楊河由冰雪消融水和降水及部分泉水組成,上游達板城山間盆地匯水面積為24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66×108立方米。該河上游為山區,河流流經達板城山間盆地,進入白楊河峽谷,長24公里左右,其兩岸是中低山,表面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河谷寬100-200米,河床寬24-50米,水流湍急,水面寬10米左右,平均流量3.60立方米/秒,年變幅較大。枯水期為5月份,平均流量0.85立方米/秒,豐水期為7月份,平均徑流量為6.58立方米/秒。豐枯比為1.75。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15,年際變化不大,由於其補給受泉水影響,年內變化不顯著,連續最大4個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總量的38.7%。
白楊河城區段經過多年的洪水沖刷,形成了較多凹凸的彎道,導致河岸陡峭,水土流失嚴重,主河道內泥沙淤積嚴重,河道寬度在150-200米。白楊河屬山溪性河流,在山區特別是中、高山區突降暴雨時極易形成暴雨性洪水,洪水過程線尖瘦、暴漲暴落,持續時間不長,但破壞性極強,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時侵吞河灘、良田、草場、次生林及人工林,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白楊河歷史上曾多次出現洪水災害,1996年7月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來勢十分兇猛,匯集洪峰流量達1570立方米/秒,全縣水利設施幾乎全部被摧毀,兩岸樹木、植被遭慘重破壞,交通、通訊、電力設施嚴重受阻,城區西大橋被大樹等雜物阻擋造成雍水,導致2萬餘間房屋倒塌,2.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76億元。
主要支流
黑溝河,發源於東天山博格達峰南坡,由北向南流。由於受盆地內水文地質條件影響山區地表水在運移過程中滲漏較大,地表水、地下水經多次轉化,在達坂城區東南以泉水型式復出,匯入白楊河。黑溝河匯入處位於峽口吐烏大高速公路處,其地理坐標為東經88°20、北緯43°19。上距黑溝渠首33.5公里。上游出山口以上有4條支流分布於左右岸,黑溝為主河道,與博格達峰南坡冰川群相連。各支流匯合後沿長7公里左右的山谷至出山口;出山口後呈散射狀進入達坂城谷地農業區。黑溝渠首(水文巡測站斷面)以上河長24公里,集水面積176平方公里;黑溝渠以下至與阿克蘇河交匯處河長34.28公里,河道比降為1.7%~3.6%。
阿克蘇溝(河),發源於博格達峰南麓,位於黑溝東側,高崖子河西側,北南流向,流域形狀呈扇形,河源與博格達山南坡冰川相連。據《中國冰川目錄》2007年統計阿克阿克蘇河位於黑溝東側,高崖子河西側,在“三河”流域居中間位置,發源於博格達峰南麓,北南流向,流域形狀呈扇形,河源與博格達山南坡冰川相連,阿克蘇河渠首(水文巡測站斷面)以上河長29.3公里,集水面積351平方公里。阿克蘇河共有冰川51條,占“三河”流域(黑溝、阿克蘇河、高崖子河三條水系)冰川總數的52.3%,冰川面積為40.41平方公里,冰川儲量25.295X108立方米,平均雪線高度3843米。
高崖子河,位於阿克蘇河東側,在白楊河水系中居於最東邊的一條河流,發源於博格達山南麓,北南流向。上游出山口以上各支流分布於右岸呈平行狀排列。高崖子河渠首(水文巡測站斷面)以上河長38.4公里,集水面積331平方公里。高崖子河與阿克蘇河匯合處地理坐標為東經88°26、北緯4322。該處上距高崖子渠首25.5公里,距阿克蘇渠首27.6公里;即高崖子渠首至高崖子河與阿克蘇河匯合處距離為25.5公里,阿克蘇渠首至高崖子河與阿克蘇河匯合處距離為27.6公里。“三河”匯合後始稱白楊河。
庫加依溝(柯爾鹼溝),發源於“兩河”流域境內天格爾山東部的低山區,海拔2500米左右,其補給水源主要為泉水。柯爾鹼溝集水面積136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0.39×108立方米,年際變化不大,由於其為泉水補給型河流,所以徑流年內變化幅度不大。
阿拉溝河,發源於天格爾山南側和阿拉溝山北側(一說哈依都他烏山系和末日洛克山南麓),阿拉溝和魚爾溝均發源於天格爾山南側,在出山口處交匯;祖魯木圖溝與烏斯通溝均發源於阿拉溝山北側,二溝出山口後流經山前洪積扇匯入阿拉溝水系,進入託克遜縣境內。阿拉溝河集水面積1842平方公里(一說3361平方公里),測站以上河道長100公里,河道縱坡38.7‟左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1.41億立方米,年際變化不大,受山區區域性降水影響,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平均年徑流量為2.25億立方米(一說1.325億立方米。),匯水面積3361平方公里,是盆地沉積物的主要載體,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阿拉溝河和白楊河水系在平原區匯合而成為託克遜河,總流量為3.91億立方米/秒,基本上包括了山區可供轉化為可供轉化為形成盆地地下水的全部水資源。兩河由於上游引水灌溉,能流入託克遜河的水量已很少,僅在洪水期有較大水量。
烏斯通溝,為阿拉溝河的下游支流之一,發源於阿拉溝河右岸的天山支脈阿勒古爾烏拉山東南麓,屬狹長的樹枝狀水系,流域平均高程為2520米,河流出山口後,流經山前洪積扇匯入阿拉溝河。出山口以上集水面積617平方公里,河長68公里,河槽坡度46‟,河谷狹窄,寬度60~150米。
艾維爾溝,發源於中天山喀拉烏成山天格爾峰山脈南側,是阿拉溝河的支流,屬於艾丁湖水系。艾維爾溝流域南與阿拉溝流域相鄰,河源與大西溝的波爾欽溝相鄰,流域呈柱狀。溝口以上支流流域集水面積為643平方公里,流域平均高程2709米,溝口以上河長63公里,河道坡度53.0%,流域形狀係數為0.18。
治理開發
是流域內的主要水源之一。現有灌注式水庫1座,總庫容535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4500萬立方米;渠首5座,主要灌溉縣域郭勒布依鄉和夏鄉農耕地。
灌溉工程
白楊河流域灌區經過多年建設已形成引、輸水系統。全程共流經10個渠首,包括黑溝渠首高崖子渠首、阿克蘇渠首、蘭州灣渠首、泉溝渠首、小草湖渠首、柯爾鹼渠首、勝利渠首、托台渠首和寧夏宮渠首,流域總面積為5173.4公里?。白楊河流域流經不同的行政區,包括烏魯木齊達坂城區、吐魯番託克遜地區及高昌區,因此在“上下游”“左右岸”“主幹流”之間產生了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和衝突。為協調各行政區用水矛盾,對水資源進行調配,2015年成立白楊河流域管理局。
阿克蘇渠首,位於阿克蘇河出山口處,為1972年建設,引水型式為底格欄柵式,平面布置型式為右側15米底格欄柵引水閘,中間2孔各4米泄洪閘,左側豎向側堰30米,設計引水量8米/秒,泄洪流量202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3.986萬畝,年引水量為2463萬立方米。
高崖子渠首,位於高崖子河出山口處,為1977年建設,引水型式為底格欄柵式,平面布置型式為右側15米底格欄柵、引水閘,中間2孔各4米泄洪聞,左側豎向側堰30米,設計引水量8立方米/秒,泄洪流量190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2.6萬畝,年引水量為1500萬立方米.
黑溝渠首,位於黑溝河出山口處,為1977年建設,引水型式為攔河閘壩式,渠首布置型式為右側2孔2米引水閘,中間1孔各3米泄洪閘,左側10.6米溢流堰,設計引水量4立方米/秒,泄洪流量170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3.565萬畝,年引水量為1250萬立方米
託克遜縣小草湖渠首,位於吐烏大高速小草湖收費站西側約400米處,白楊河出山口處,是託克遜縣在白楊河上的第一座以灌溉為主的攔河引水工程。其主要功能是向夏鄉、郭勒布衣鄉供水,冬季為紅山水庫供水蓄水。是託克遜縣水利建設的骨幹性工程。小草湖渠首於1965年建成,工程運行40餘年來,為灌區的工農業生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蓄水工程
紅山水庫,位於克爾鹼鎮境內,東南距託克遜縣城33公里,海拔400米,水庫於1980年建成。紅山水庫為天然窪地,無人工庫壩。形狀似橢圓形,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1.3公里,面積4.16平方公里,總庫容5600萬立方米,一般庫容量4350立方米,為灌注式中型水庫。庫岸及庫盤均為第三紀紅色泥岩,水庫四周為第四紀沉積的礫石戈壁覆蓋。水庫水質清澈純淨,無污染。
阿拉溝水庫,位於阿拉溝中下游,是一個具有灌溉、防洪、生態保護等綜合性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積10.7萬畝。正常高水位對應庫容為3900萬米,屬等工程,大壩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0年一遇。阿拉溝水庫於2011年4月開始施工,2014年11月11日水庫正式下閘蓄水,2015年10月-2016年8月庫水位達到935米~942米,接近944.39米正常蓄水位。2018年8月中水庫開始放空,一直空庫運行。
烏斯通溝水庫,是烏斯通溝上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是《託克遜縣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2013)中規劃建設的一座以灌溉、工業供水為主的水庫工程。壩址以上集水面積616平方公里,河長68公里,河槽平均坡度46‰,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084萬立方米。水庫建設可改善烏斯通溝灌區灌溉條件,緩解灌區地下水超采問題。水庫工業供水對象為伊拉湖工業園區及阿拉溝流域一般工業供水,工業供水設計保證率95%,年供水量約750萬立方米。烏斯通溝水庫作為園區補充水源規劃將與紅山水庫工程共同為園區發展用水提供可靠保障。
烏斯通溝灌區,灌溉面積約2.58萬畝,引水灌溉主要通過青年渠首及青年乾渠將水引至灌區灌溉。乾渠全長41公里,引水流量僅為1.5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
白楊河流域洪水災害歷來已久,原有的防洪設施基本上都是臨時性和半永久、半臨時的,經受不住較大洪水的衝擊和淘刷,導致泥沙淤積、周圍的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也給縣域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而今,白楊河一期、二期防洪工程牢不可破,成為束縛洪魔的鋼鐵長城,汛期水流平緩通過,兩岸樹木、植被都得到有效保護,沿岸民眾安居樂業;人工湖、階梯式橡膠壩的設定加大了城區段的水域面積和總水量,水分的大量蒸發使城區空氣濕度明顯增加,也降低了附近的溫度;此外,大量的水在城區段聚集,對周邊地下水進行了適度補給,也濕潤了附近的土壤,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
白楊河綜合治理工程西起高速公路大橋上游200米,東至寧夏宮渠首,總長6.49公里。主要對危及縣城安全的河道進行徹底治理,以減輕和防止洪水對縣城的威脅。防洪堤高度為3.0-6.0米,防洪堤迎水面採用0.45米厚C20漿砌石護坡,漿砌石基礎深1.5-3.0米。翻板壩在原渠首上進行改造,上游處對托台渠首進行改造,下游處對寧夏宮渠首進行改造。工程估算總投資1.7億元,計畫建設工期為三年(2007-2009年),分三期實施。防洪工程等級為Ⅳ級,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P=5%),校核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P=2%)。
第一期工程:全長1.84K米(西大橋上游200米至東大橋下游200米)。工程布局為沿河道兩岸布置防洪堤,根據河道地形、地質及水流條件,選擇坡式護岸,漿砌石護砌河床。建設內容主要為防洪堤3.68K米(兩岸合計),人工湖2座,假山1座,廣場1座,橡膠壩4座(其中:2.5米高橡膠壩1座,3米高橡膠壩2座,5米高橡膠壩1座),估算投資6500萬元。
第二期工程:全長2.22K米(西大橋上游200米至高速公路大橋上游200米)。建設內容主要為防洪堤4.44K米(兩岸合計),人工湖2座,5米高橡膠壩和翻板壩各1座,水電站1座,估算投資5400萬元。
第三期工程:全長2.43K米(東大橋下游200米至寧夏宮渠首)建設內容主要為防洪堤4.86K米(兩岸合計),5米高橡膠壩和翻板壩各1座,估算投資5100萬元,原計畫2009年實施。
白楊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被列為託克遜縣2007年的“一號工程”,要想把這件關乎民生的大事辦好,面臨的問題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一方面資金投入巨大,6500餘萬元的投資比2006年縣財政收入的五分之四還要多;另一方面工程量巨大,需要30萬立方米的土方和8萬多立方米的漿砌石,且要在6月中旬汛期到來之前完工。然而,英勇無畏的託克遜人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全縣200多個單位的黨員幹部積極回響縣委、縣人民政府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與了由1000名黨員幹部組成的白楊河防洪工程“黨員幹部突擊隊”和100名“女子後勤服務隊”,縣委牽頭成立了“白楊河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於4月3日舉行了“黨員幹部突擊隊”授旗儀式,正式拉開了建設白楊河工程的序幕。
2008年,白楊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被列為吐魯番地區為民辦的10件好事實事之一,託克遜縣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連續作戰的光榮傳統,重新調整充實了千名“黨員幹部突擊隊”和百名“女子後勤服務隊”,並於4月份啟動了二期工程,歷時3個多月完成了二期防洪主體工程,共漿砌石3.6萬立方米、土方壓填60萬立方米;二期景觀工程同期實施,完成兩岸綠化3.64公里及景區供水管線安裝,種植垂柳800餘株,完成兩岸漢白玉護欄和路面輔裝1.8公里,完成木卡姆廣場土方2.5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