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子(白棘)

馬甲子

白棘一般指本詞條

馬甲子(學名: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 Poir.)是鼠李科馬甲子屬植物,灌木,高達6米;小枝褐色或深褐色,被短柔毛,稀近無毛。葉互生,紙質,寬卵少隊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頂端鈍或圓形。腋生聚傘花序,被黃色絨毛;萼片寬卵形,長2毫米,寬1.6-1.8毫米;果梗被棕褐色絨毛;種子紫紅色或紅褐色,扁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在中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野生或栽培。

木材堅硬,可作農具柄;分枝密且具針刺,常栽培作綠籬;根、枝、葉、花、果均供藥用,有解毒消腫、止痛活血之效,治癰腫潰膿等症,根可治喉痛;種子榨油可制燭。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生生境,繁殖方法,種子處理,播種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6米;小枝褐色或深褐色,被短柔毛,稀近無毛。葉互生,紙質,寬卵少隊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長3-5.5(7)厘米,寬2.2-5厘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寬楔形、楔形或近圓形,稍偏斜,邊緣具鈍細鋸齒或細鋸齒,稀上部近全緣,上面沿脈被棕褐色短柔毛,幼葉下面密生棕褐色細柔毛,後漸脫落僅沿脈被短柔毛或無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5-9毫米,被毛,基部有2個紫紅色斜向直立的針刺,長0.4-1.7厘米。
腋生聚傘花序,被黃色絨毛;萼片寬卵形,長2毫米,寬1.6-1.8毫米;花瓣匙形,短於萼片,長1.5-1.6毫米,寬1毫米;雄蕊與花瓣等長或略長於花瓣;花盤圓形,邊緣5或10齒裂;子房3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3深裂。核果杯狀,被黃褐色或棕褐色絨毛,周圍具木栓質3淺裂的窄翅,直徑1-1.7厘米,長7-8毫米;果梗被棕褐色絨毛;種子紫紅色或紅褐色,扁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產生生境

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在中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野生或栽培。
馬甲子馬甲子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

果實成熟時呈淡黃色至褐色,應及時採收,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句開始採收,至8月下旬至9月上旬結束。採收後攤開晾乾,乾藏馬甲子果實為核果,果肉內層堅硬,不易吸水,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因此,播種前需進行預處理。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將果實裝於編織袋內,置於流水中浸泡3-4天待果內充分吸水後,撈起連果實起播種;二是用碾米機將核果破碎,取出種子,用種子播種。注意用碾米機破碎果實時以不碾破種子為度。出籽率10%左右。也可將破碎的果肉連同種子和一起播種。

播種方法

常規大田育苗方法作床育苗。於2-3月播種。用果實播種每畝播100-130千克,用種子播種每畝播4-5千克。1年生苗高30-50厘米,地徑0.2-0.5厘米,出苗量每畝約12萬-15萬株。1年生苗可出圃栽植。

栽培技術

初春在馬甲子苗春芽萌動前起苗栽植,在種綠籬帶的位置開挖50厘米寬、50厘米深的種植溝,適當施於有機肥,回填土後種植,種成2行,“品”字形栽植,株行距以20-25厘米為宜。栽植後3年左右即可長成高2米左右、寬80厘米左右的綠籬。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堅硬,可作農具柄;分枝密且具針刺,常栽培作綠籬。
藥用:根、枝、葉、花、果均供藥用,有解毒消腫、止痛活血之效,治癰腫潰膿等症,根可治喉痛;種子榨油可制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