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匾要略》卷上。為劑,具有溫陽通經,祛風除濕之功效。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基本介紹
- 別名: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傷寒論》
- 出處:《金匾要略》卷上
- 組成:白朮,附子,甘草,生薑,大棗
- 功用:溫陽通經,祛風除濕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歌訣
白朮附子湯除痹,生薑大棗甘草炙;風寒濕痹重在濕,助陽除濕微汗知。
組成
白朮二兩(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兩(炙)(3g),生薑一兩半(切)(4.5g),大棗六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三升(1200ml),煮取一升(400ml),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功用
溫陽通經,祛風除濕。
主治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方義
附子可以溫中,生薑能夠散寒蠲飲降逆,白朮、炙甘草、大棗則健脾和中,因此本方還具有很好的溫中健脾降逆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惡阻,如同時兼有表陽虛惡寒者,則更為合拍。
配伍特點
方用辛溫散寒的生薑、附子,配以化濕祛風的白朮,為其配伍特點。
運用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身痛,臨床應以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為其辯證要點。現代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又用於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等各種風濕痹痛等病證。
加減化裁
如見惡寒疼痛甚者,可加制川烏、草烏;伴發熱者,加石膏、知母、忍冬藤;體虛者加黨參、黃芪、熟地;病久入絡者,加紅花、地龍、赤芍。
使用注意
1、方注云:服湯後,其身如痹狀,或冒狀,此乃附子白朮藥力並走皮膚營衛欲驅逐邪氣而尚未驅除之際,標誌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對此現象,不必驚慌,待邪除自解。
2、服藥期間,忌食海帶、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附註
附方1 白朮附子湯
組成:白朮9g,附子(炮)10g,甘草(炙)6g,桂心12g
功用:補脾胃,益精氣。
主治:風虛頭痛,目眩,不知食味;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
附方2 白朮附子湯
組成:白朮、附子(炮,去皮臍)、蒼朮、陳皮、厚朴(姜制)、半夏(湯洗七次)、茯苓、澤瀉各二兩,豬苓(去皮)半兩,肉桂四錢。
主治:寒重。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隱隱而通,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
出處:《醫學發明》卷五
附方3 白朮附子湯
組成:白朮二兩,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主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多自汗。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三引《濟生》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均治風濕痹證兼陽虛者。桂枝附子湯是表陽虛,風寒濕痹,且風氣偏盛,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啊,目的在於配合桂枝溫經助陽,祛風除濕;白朮附子湯是表陽虛,濕邪滯留肌表,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小,目的是配合白朮助陽,且重在祛肌表濕邪;甘草附子湯是表里陽氣俱虛,寒濕偏盛,用附子配合甘草重點在於緩急止痛,用桂枝,白朮,附子溫經散寒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