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立枯病,俗稱“爛莖瘟”,是白朮苗期的重要病害,常造成爛芽、爛種,嚴重發生時可導致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朮立枯病
- 俗稱:爛莖瘟
- 發病特徵:爛芽、爛種,嚴重發生可導致毀種
- 類型:植物病
危害症狀,發生特點,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未出土的幼芽、幼苗及移栽後的大苗均能受害,主要侵染植株根尖及根莖部的皮層。幼苗受害後,初始在近地表的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的暗褐色病斑,略具同心輪紋。發病初期,染病幼苗白天葉片萎蔫,夜間恢復正常,病斑逐漸擴大、凹陷;當病斑繞莖1周后,莖部壞死,並縊縮成線狀(俗稱“鐵絲莖”)。隨後植株地上部分萎蔫,倒伏死亡。嚴重發生時,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甚至導致毀種。有時貼近地面的潮濕葉片也可受害,葉緣產生水漬狀深褐色至褐色大斑,整張葉片很快腐爛、死亡。在高濕條件下,病部會產生淡褐色蛛絲狀霉(即病菌的菌絲)以及大小不等的小土粒狀的褐色菌核,從而有別於白絹病與根腐病。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侵染所致。病菌寄主範圍廣,可侵害多種藥材以及茄果類、瓜類等農作物。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莖、根部引起發病,通過雨水、澆灌水、農具等傳播危害。病菌喜低溫、高濕的環境,發育適溫為24℃,最高40~42℃,最低13~15℃,適宜pH3~9.5。早春播種後若遇持續低溫、陰雨天氣,白朮出苗緩慢,則病害易流行;多年連作或前茬為易感病作物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理田間枯枝、爛葉等病殘體,並帶出田外集中銷毀。②實行輪作。與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③加強管理。適期播種,縮短易感病期;春季多雨時,雨後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④土壤處理。在播種或移栽前,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千克,或每平方米用木霉製劑10~15克製成藥土,全田均勻撒施。⑤種子處理。播前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⑥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藥劑可選用50%立枯淨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