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是王晉創作的民俗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6月。
該書以檔案學理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為指導,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從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建檔保護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梳理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大本曲非物橋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業務工作等問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
- 作者:王晉
- 類別:民俗學著作
- 字數:162千字
- 首版時間:2019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在尋求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理論支撐的基礎上,分析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所涉及的基本問題;根據綜合調研的資料匯總,形成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繼而對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檔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和檔案業務工作開展進行深入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建檔保護的現實需要 第三章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 | 第四章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 第五章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具體工作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
創作背景
白族大本曲是流傳於白族民間的一種特有的說唱藝術,是寶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大本曲仍然深深紮根於白族人民生活之中。在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中,白族大本曲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由於現代文化的強烈衝擊,大本曲的發展正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和民眾基礎日漸衰落等種種困境,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相繼謝世,大本曲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曲本、手稿、證書、道具、照片、音頻和視頻等檔案材料能夠真實地記錄大本曲文化遺產,因此建檔保護是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基於此,《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構建了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的主體呈現明顯的多元化特徵,通過分析建檔主體的多元化構成、各建檔主體的建檔優勢以及建檔主體多元帶來的問題,該書提出在白族大本曲非遺的建檔保護工作中,應當引入社會參與理論,構建社會協同參與模式,徹底改善建檔主體之間的以檔案資源為導向的“一核多元”的零散型合作建檔關係。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社會協同參與模式的構建依賴於社會協同參與機制的形成;依賴於社會協同參與規範的統一;依賴於社會協同參與平台的搭建。
該書提出了搭建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構想。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該平台的建設應當是由政府牽頭、各方社會力量協同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參與的建設思路,共同搭建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參與建設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平台建設的具體原則是: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社會參與,協同共建;規範一致,標準統一;資源整合,共享共知。平台的總體架構是“4+4”的邏輯框架模型:即四個層次、四個體系,四個層次包括: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套用層、用戶服務層,四個體系包括:標準規範體系、管理制度體系、組織領導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平台的基本功能應當包括系統管理功能、用戶管理功能、檔案信息管理功能、檔案信息檢索功能。平台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共建共享機制、評價激勵機制、人才培訓機制和技術保障機制。
該書探討了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具體業務工作。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總體思路和社會協同參與模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具體業務工作中去,白族大本曲非遺建檔保護的具體業務工作包括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開發利用等。該書基於檔案管理學基本理論,探討了以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台為建檔平台如何開展建檔主體端和平台端的白族大本曲非遺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開發利用等業務工作。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 | 2019年6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4620-7 |
作者簡介
王晉,男,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生於山西省平順縣,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檔案學專業教學科研工作十餘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雲南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獨撰著作1部、參編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