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職稱:教授。 出生年月:1970年10月。1998 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12月獲華南師大歷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現為華東師大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研究中國古文字學。主要貢獻:書籍著作: 4部,(詳見正文)。發表期刊論文50篇,(詳見正文)。科研成果6項(詳見正文)。 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補充完成 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一書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於藍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0年10月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科研成果,
人物經歷
2004年12月獲得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職稱。博士生導師。
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古文字學。
主要貢獻
書籍著作
1、《〈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2、《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獲“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資助。
3、《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獲“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資助。
4、《字源》(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期刊論文
1、《皋陶——大禹禪讓傳說中的另一位關鍵人物》,《中學歷史教學》2004年6期。
2、《“傳道”重於“授業”——本科新生歷史教學的一點思考》(第二作者),《耕耘者的足音——華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學研究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1、《包山楚簡零拾》,《簡帛研究》第二輯,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1996年9月。
2、《澤螺居中夙興叟——於省吾的學術思想概述》,《我的學術思想》,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3、《釋軝》,《於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4、《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殷都學刊》1997年3期。
5、《〈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讀瑣議》,《江漢考古》1998年2期。
6、《包山楚簡考釋(三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2期。
8、《釋袖——兼談秀、 一字分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9、《〈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10、《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考古與文物》1999年3期。
11、《〈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二十五期,(台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
12、《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
13、《郭店楚簡〈老子〉“”、“賽”、“”校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3期。
14、《郭店楚簡拾遺(四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3期。
15、《“玄衣純”新解》,《中國文字》新二十六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
16、《孫叔敖“三相三去”考》,《中國史研究》2001年2期。
17、《郭店楚簡補釋》,《江漢考古》2001年2期。
18、《郭店楚簡考釋(四篇)》,《簡帛研究》2001期,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2001年9月。
19、《郭店楚墓竹簡釋讀札記》,《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四號,2001年9月。
20、《包山楚簡補釋》,《中國文字》新二十七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21、《“”字補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22、《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6月。
23、《〈戰國縱橫家書〉“赬”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4期。
2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釋注商榷》,《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5期。
25、《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中國文字》新廿九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3年12月。
26、《“玄咎”考》,《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
27、《釋中山王方壺中的“屬”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28、《讀上博簡(二)札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0月。又載《江漢考古》2005年4期。
29、《〈容成氏〉編連問題補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4期。
30、《上海博物館藏竹簡〈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11期。
31、《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中國文字》新三十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5年11月。
32、《讀郭店簡瑣記(三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7月。
33、《〈曹沫之陳〉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探討》,《中國文字》新三十一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6年11月。
34、《說甲骨文中“南”字的一種特殊用法》,《中國文字》新三十二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6年12月。
35、《讀中山三器銘文瑣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
36、《〈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語的補充說明》,《新果集——慶祝林沄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37、《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2期。又載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紀念徐中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12月。
38、《虎溪山漢簡〈閻氏五勝〉校讀二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39、《金文校讀三則》,《漢字研究》第2輯,慶星大學校韓國漢字研究所,2010年6月。
40、《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校讀札記》,《江漢考古》2010年3期。
41、《師永盂新釋》,《考古與文物》2010年5期。
42、《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43、《銀雀山漢簡校釋》,《考古》2010年12期。
44、《釋“”》,《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四輯,2011年3月。
45、《金文校讀四則》(第二作者),《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3期。
46、《釋“”、“”》,《古漢語研究》2011年3期。
47、《〈鴨雄綠齋藏中國古璽印精選〉校記》(第二作者),《中國文字》新三十七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
48、《釋羌鐘銘文中的“乂”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49、《讀上博簡札記》,《中國文字》新三十八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13年2月。
50、《讀秦漢簡帛札記》(第一作者),《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七輯,2013年3月。
科研成果
1、《楚簡通假字彙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2002年度直接資助項目。項目批准編號:0259。項目起止時間:2002年——2005年。
2、《九店楚簡整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度重大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研究》(項目主持:陳偉。項目批准編號:03JZD0010)子課題。項目起止時間:2004年——2006年。
3、《十一五期間新發表出土文獻資料庫建設》,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項目。項目批准編號:08JJD740053。項目起止時間:2008年——2011年。
4、《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研究與通假字彙編》,國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一般項目。項目批准編號:08BYY061。項目起止時間:2008年——2011年。
5、《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字典》,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2008年度直接資助項目。項目批准編號:0822。項目起止時間:2008年——2011年。
6、《九店楚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項目《出土戰國數術文獻研究(以楚墓卜筮禱祠簡研究為中心)》(項目主持:李家浩。項目批准編號:07JJD751071)子課題。項目起止時間:2007年——2010年。
著作簡介
1、《〈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白於藍先生的《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一書2004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白於藍為吉林大學林沄先生的博士,現就職於華南師範大學,該書是作者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補充完成的。
此書訂正了1988年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一書在辭條摹寫和釋讀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共訂正了包括《甲骨文合集》2684條、《小屯南地甲骨》42條、《英國所藏甲骨集》34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8條和《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20條,總計2798條摹釋錯誤。造成這些摹釋錯誤的原因,有的是未參照利用清晰的舊拓本,有的是未進行多項辭例比較,有的是未充分把握甲骨文例,有的純粹是疏忽大意等等。鑒於此,作者在校訂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舊著錄中的拓本,與《甲骨文合集》中的重拓片對比校勘,利用完整的辭例和甲骨文例修正殘片甲骨的摹釋。本書既是甲骨學專業人士的良參,也是廣大非專業讀者的必讀之書。
本書的著作體例,首先列出《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的摹寫和釋文,然後附加作者的校訂意見,方便讀者對照閱讀。
林沄先生作出評價如下:“ 充分核對甲骨文舊的著錄、利用辭例比較和吸收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進行逐條研究、勘誤。我寫上面這段話時,我的博士生白於藍正在以《V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為題,開始做他的博士論文。從實際工作情況來看,當初由六個人完成的摹釋和一個人專職抄錄的大部頭書, 由一個人在攻博期間完成全部的校訂工作並抄錄出來,是很困難的。單就和其它著錄所收的同版甲骨相互校核來說,那時《甲骨文合集》的《材料來源表》仍未公布。我雖然已經蒙台北史語所的鐘柏生先生惠贈據原拓本重印的《小屯乙編》,而且吉林大學圖書館所藏舊甲骨著錄相當齊全。但要校核與《甲骨文合集》同一版的甲骨,卻要費很大的力氣。白於藍主要只能靠島邦男的《殷墟卜辭綜類》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對勘來找線索。當然還會有很多遺漏,而校改又並不是單靠核對原著錄就能達到目的的,要牽涉很多甲骨學上的基本功。但他很有毅力、很有耐心地盡力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其中甘苦,我想他人是難以體會的。
我之所以給白於藍定了這樣一個研究題目,一則當然是因為《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屬吉林大學古籍所的集體作品,最好還是由吉大的人來完成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