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應田,68歲,出生於環縣車道鄉王西掌村,國小畢業後任了本村國小民辦教師,後經考試轉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應田
- 國籍:中國
- 職業:民辦教師
- 代表作品:《六合韻》《縣誌》修編
基本介紹,護戲使者,餘熱生輝,
基本介紹
白應田,68歲,出生於環縣車道鄉王西掌村,國小畢業後任了本村國小民辦教師,後經考試轉正。
他從當民辦教師開始就自學,“白天教學生,晚上教自己。”首先自修中學數學,但公式啃不動字母認不得。運幸當時環八中的徐宏樞老師(數學專家),安家在王西掌隊,每周末回來,他就帶著問題請教徐老師。慢慢地,徐老師對他有了深刻的了解。晚上自學沒錢買煤油點燈,只好向人求借,為此先後壘債10餘元,這在當時對他來說是個巨額數字。因為靠工分吃飯,因此社請教師還要參加夜戰即晚上勞動。經常晚飯後和其他社員一起乾到天亮,背上乾糧帶著疲憊仍然上學去。這些艱難倒磨鍊了他自學的意志。
他所在的王西掌國小當時辦得比較出色。慶陽地區指示慶陽師範派工作組專題調查。調查結束工作組建議大隊支部派白應田到慶陽師範參加國中教師培訓班,專學數學。這對於白應田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培訓期間,他沒白失過一寸光陰,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回來後,經過工作實踐檢驗,被縣上聘為民辦中學教師。徐宏樞得知白應田轉正,積極向組織建議調入環八中和他一起帶高中數學,教學成績非常顯著。後成為數學專職教師。
一次上課把“有條不紊”這個詞性給講錯了。學生的質疑象一根鐵釘把他靜靜地掛到了黑板上。這一“壞事”把他推上了自學語文的台階。從此他讀白話,攻古文,做文章,寫報導。根據他的特長,領導派他出去住了一次新聞報導學習班。甘報社、甘電台發現了他,聘他為業餘通訊員,這兩家媒體連續9年,給他寄來業務輔導資料百餘本,至今保存完好。他說:“這可以說是自修語文的專科全書”。他被借調文化單位工作以來,國家、省、市報刊登載他的論文、詩歌數篇(首),戲劇數本,他撰寫出版《六合韻》一書,專門討論地方文化。擔任《環縣道情皮影研究論叢》主編,環縣搞《縣誌》修編,他擔任《教育志》主筆。
護戲使者
白應田從小就熱愛文藝,愛看皮影戲,最熱戀的還是皮影戲中那動人的劇情,這些對他後來搞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皮影保護中心工作期間,他的專業是搞劇目研究。但通過普查徵集到的劇本沒有腳本,全是藝人口傳心授的手抄本。劇本中台詞、人物、更換等全是各種不同的符號。用他的話說:“拿起來和接觸外文差不多。”他認為,這些劇本若不及時整理,肯定會失傳。於是他走訪戲班,請教藝人,很快將這些符號全部弄懂,協同本單位有關同志將相當一部分劇本整理列印。論文《環縣道情皮影戲文化根脈淺析》就是他研究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成果,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集》收編並獲二等獎。
每屆皮影藝術節他都要為參賽戲班創編皮影戲,遇節慶有演出,都請他編寫節目。他創作的節目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即立於觀眾心目中。衡量舞台節目創作成功與否,有句行話叫做“是否立上舞台”,就是說是否上演了。如果立上舞台就算創作成功,白應田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立於觀眾的心目之中才是真正要達到的目的。”他創作的戲劇有很大的感染力,使人看後久久不能忘懷。戲劇小品《老師,您收下吧》,劇中平凡的小事反映了深厚的師生感情,感動了台下觀眾。演後加深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情感,減小了個別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矛盾。他也很重視宣傳當地的人和事,更注意吸收民眾語言。因此他創編的節目民眾百看不厭。
為歌頌環縣道情皮影戲箱的保護者,他創編了大型現代劇《皮影情緣》,參加全市新創劇目調演,獲編劇二等獎。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他創編了大型歷史劇《銀水歸唐》,文化局安排專業戲班排演,獲得觀眾讚譽。
餘熱生輝
白應田是一個不願閒的人,截止目前創作戲劇等舞台節目60多個,立上舞台50多個,獲省、市獎4項,縣級獎10餘項。他還潛心研究民俗文化,特別對一些被人們誤認為是迷信的東西,他注重從科學角度作以解釋,使其成為人類的財富。除了編纂、創作外一有空就練書法,《甘肅當代書畫家藝術典庫》收編了他的書法作品。他說:“練書法就是休息大腦的時間。”他現在是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會員、甘肅省書畫家協會會員、慶陽市民俗學會會員、環縣作家協會會員等七個民眾組織成員。
2008年他到齡退休,由於事業的需要被單位返聘。他,現在還不停地工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