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鋸蛺蝶

白帶鋸蛺蝶

白帶鋸蛺蝶,Cethosia cyane (Drury) ,是蛺蝶科鋸蛺蝶屬蝴蝶中的一種。該蝶雌雄異型,色彩艷麗,是觀賞蛺蝶的極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帶鋸蛺蝶
  • 拉丁學名:Cethosia cyane (Drury)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蛺蝶科
  • :鋸蛺蝶屬
  • :白帶鋸蛺蝶
  • 分布區域:海南,雲南,廣東,廣西,四川,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簡介,各蟲期形態特徵,卵,幼蟲,蛹,成蟲,習性,成蟲,幼蟲,白帶鋸蛺蝶的天敵,

簡介

此蝶飛翔姿態緩慢優美,可供喜慶場合放飛,尤其適合在生態蝴蝶園(顧茂彬,2008)內放飛,也廣泛用於工藝品製作。此蝶喜訪花而傳播花粉,在生態系統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具有較高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

各蟲期形態特徵

長饅頭形,有卵蓋,直徑約0.7mm,高約1.30mm,殼表有脊紋。初產時淡黃色,近孵化時變成淺黑褐色。

幼蟲

齡幼蟲半透明,有光澤,體圓柱形,體表淺黃色漸變褐黃色,頭部黑色,頭殼寬約0.4mm,體長約6mm,無頭角,前胸兩側各具1個短肉突,中胸至腹部兩側和氣門上、下線各有1列黑色毛刺。2齡幼蟲頭部黑包,體表有淺栗黑色光澤並出現淺白色環紋,頭殼寬約0.7mm,體長約8mm,頭部長出1對棍棒狀黑色短頭角,胸腹部黑色長毛長成棘刺。3齡幼蟲頭殼寬約1.3mm,體長約18mm,頭角與棘刺增長,胸腹部有紅色、黑色和黃色相間的環帶。4齡幼蟲頭殼寬約2.3mm,體長約25mm,頭角與棘刺增粗增長,體表紅色、黑色和黃色相間的環帶更加明顯,其它特徵同3齡。5齡幼蟲頭殼寬約3.5mm,體長約32mm。體表環紋由紅色、黑色與白色相間組成環紋十分顯目,腹足黑色。
白帶鋸蛺蝶

懸蛹,灰白色至赭色,長約25mm,寬約10mm。頭部前面有1對灰褐色瓣狀突起,中胸背面突起呈脊狀,胸腹背面有刺突,後胸與腹部第1節的背面凹陷。腹面頭部有2個對稱的金色斑,胸部有4個對稱的金色斑。腹末的臀棘粗大,黑色。

成蟲

雄蝶正面橘紅色,前後翅外緣黑色鋸齒狀,上有齒形白紋(圖1:d)。前翅正面亞頂區黑色,其上有白色斜帶。雌蝶後翅翅面白色,中域至翅基有4~5列黑色斑。雌雄蝶前翅底面的中室內有6條黑橫線。

習性

成蟲

喜在林緣地帶、灌木叢和林窗活動,飛翔姿態緩慢、低下,喜在馬纓丹(LantanacamaraL.)等蜜源植物上吸食花蜜。雄蝶早上8:00後就在寄主植物附近低飛尋找當天羽化的雌成蟲交尾,常見雄蝶追逐雌蝶交尾,雌蝶停下3~4min即可成功交尾,若雌蝶不願意交尾則在林間穿梭飛行以擺脫雄蝶的糾纏,或停在低矮的葉面通過上舉或下垂腹端拒絕交尾,此時雄蝶糾纏數分鐘後離去。

幼蟲

卵孵化時幼蟲用頭部頂破卵蓋爬出,然後調頭吃卵殼,吃完卵殼在原地不動,靜候同一卵塊其它卵孵化後開始集體在葉背取食嫩葉表皮和葉肉,直至嫩葉基本食盡呈麻絲狀才集體轉移。2~3齡幼蟲在葉背取食葉片形成缺刻或空洞,4~5齡幼蟲在葉面取食,食盡全葉後還會啃食嫩莖甚至老葉。幼蟲脫皮前集體轉移到新的葉片嫩莖上靜伏不動,前胸膨大後脫皮。幼蟲有很強的群集習性,尤其是1~3齡,整個卵塊孵化的幾十甚至上百頭幼蟲聚集在一起休息,一起取食、一起轉移,4~5齡時往往分成幾個群體,期間個別離群的個體會尋找並回歸原來的群體。老熟幼蟲排盡體內糞便後在寄主植物的葉片下或其它植物上尋找化蛹場所,化蛹位置確定後吐絲作墊,用尾足鉤在絲墊上成預蛹,脫皮後懸蛹的臀棘鉤在絲墊上。
白帶鋸蛺蝶

白帶鋸蛺蝶的天敵

白帶鋸蛺蝶是有群集習性的昆蟲,1次產卵大多在70粒左右,但野外發現的4~5齡期幼蟲群體,大多只有10頭以下,原因為極大多數個體被天敵捕食,卵期主要是各種螞蟻,幼蟲期主要有多種遊獵型蜘蛛、螳螂、獵蝽和各種小鳥等。所以白帶鋸蛺蝶野外種群密度低,宜室內飼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