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麥雞

白尾麥雞

白尾麥雞(學名:Vanellus leucurus):鴴科、麥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6–29厘米,屬中型涉禽。雌雄同色;嘴黑色,頭、上體和前胸淺灰褐色、下體白;極長的腿呈鮮艷的橙黃色,飛行時伸出純白色尾部很多;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和翼上覆羽白色,在翼上形成很寬的白色帶;翼下覆羽灰白色。

中亞繁殖的種群是遷徙性鳥類,中東伊朗、伊拉克的種群是留鳥。棲息於湖泊、河流附近荒漠、半荒漠中的濕地里。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是甲蟲,但也吃蚯蚓、蚱蜢、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中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尾麥雞
  • 拉丁學名:Vanellus leucurus
  • 外文名:英文 White-tailed Lapwing, White-tailed Plover
    法文 Vanneau à queue blanche
    阿拉伯文 الزقزاق أبيض الذيل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鴴科
  • 麥雞屬
  • :白尾麥雞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今鳥亞綱
  • 命名者及年代:(Lichtenstein, 1823)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Charadrius leucurus Lichtenstein, 1823
  • 同義學名2:Chettusia leucura (Lichtenstein, 1823)
  • 同義學名3:Chettusia leucura leucura Cramp and Simmons (1977-1994)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行為,叫聲,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白尾麥雞體長29厘米,翼展67-70厘米,體重107-198克。大小和鳳頭麥雞相同。嘴形細狹,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溝;跗骨後側具網狀鱗,前緣亦常具網狀鱗;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櫛緣。這種嘴相當長的白尾麥雞,有著非常長的黃色腿和優雅的外觀。成鳥臉頰蒼白,棕色的大眼睛被粉紅色的眼圈包圍。上體側呈灰褐色,略帶淡紫色。胸部呈灰色,有粉紅色和淺黃色,期間有著微妙的細微差別。腹部是完全白色。靜止時,白色尾巴被黑色飛羽遮蓋。
幼鳥的外表與成鳥相似,但它們的上體有深褐色的新月形特徵,使背部覆羽呈現鱗片狀。兩性相同。羽毛無季節性變化。

棲息環境

白尾麥雞經常出沒於河口、沼澤、泛濫平原、稻田和其覓食水域附近的沿海地區等濕地。在中東地區分布相當不規律,但其種群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三角洲更為重要。它們偶爾出現於歐洲。

生活習性

遷徙

在亞洲築巢的鳥類是遷徙的。它們從8月底到9月底離開繁殖地,飛越伊朗和阿富汗,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蘇丹以及中東各地過冬。伊拉克的繁殖種群大多是留鳥,儘管在該國北部和庫爾德斯坦繁殖的白尾麥雞在冬天會放棄它們的築巢地。

行為

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常集成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善飛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飛,飛行速度較慢,兩翅遲緩地扇動,飛行高度亦不高。有時亦棲息於水邊或草地上,當人接近時,伸頸注視,發現有危險則立即起飛。
雖然白尾麥雞有時會在潮濕的地面上覓食,但它主要在淺水中覓食,其長長的高蹺腳使其能夠涉水尋找水生無脊椎動物。它們通常會在水面上捕捉獵取食物,也可以用喙蘸水,甚至將頭浸入水中。

叫聲

白尾麥雞會發出了兩種主要的叫聲:尖銳而重複的吱吱聲,可以被轉錄為“pit-ii-ouit,pit-ii-ouit”和一種哀怨的“pii-ouik”,但叫聲小而刺耳。

食性

雜食性。當它們進食時,採用鴴類的技術並交替進行短跑和暫停以捕獲。主要吃甲蟲、鞘翅目、鱗翅目、金花蟲、天牛幼蟲、螞蟻、石蛾、螻蛄等昆蟲和幼蟲,也吃蝦、蝸牛、螺、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大量雜草種子及植物嫩葉。

分布範圍

留鳥:阿富汗、亞塞拜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聯。
繁殖地:亞美尼亞、約旦、哈薩克斯坦、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地:埃及、厄利垂亞、印度、南蘇丹和蘇丹。
旅鳥:科威特、阿曼和卡達。
遊蕩:阿爾及利亞、奧地利、巴林、孟加拉、保加利亞、查德、賽普勒斯、丹麥、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以色列、義大利、利比亞、馬爾他、摩洛哥、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巴勒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區)、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英國和葉門。
中亞的遷徙種群繁殖於哈薩克斯坦南部、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阿富汗北部、伊朗、敘利亞、約旦、土耳其的零星地點;越冬於非洲東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遷徙期見於中東和歐洲西部。
白尾麥雞
白尾麥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尾麥雞繁殖期在4月底到6月初,7月開始集群。遷徙期:春季3月中旬到4月初;秋季7月底到8月,最晚到9月底;在土壤潮濕、靠近淡水或鹹水並長滿山艾樹或其他植被的地區築巢。在春季,白尾麥雞以通常少於10隻的小群抵達繁殖地。在4月或5月,它們以小而鬆散的群體築巢,靠近或與其他河岸物種,如黑翅長腳鷸燕鷗一起築巢。雌鳥在地上挖一個窪地,並用一些植物材料填充。每窩產3-4枚淺黃色的卵,上面有深褐色的斑點。雄鳥一直守望和負責領地的防禦。如有必要,會與激怒它的對手對峙,在空中對決和爭鬥,向入侵者俯衝以迫使它們撤離場地。
雛鳥們具有完美地偽裝,羽絨呈雜色,具棕色、黑色和白色。它們一孵化就能夠輕快地奔跑。雖然幼鳥可以立即自己進食,但在3-4周的時間裡,它們仍處於成鳥的全天候監護之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無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全球白尾麥雞的物種數量估計為20,000-130,000隻(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年)。歐洲種群估計有560-5,100對,相當於1,100-10,200隻成年個體(Bird LifeInternational 2015年)。
趨勢理由:總體物種數量趨勢不確定,因為一些地區數量在減少,而另一些地區則在增加(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年)。歐洲物種數量估計會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白尾麥雞原來在中國沒有分布。1隻成鳥於2012年8月15日在新疆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附近的一個水庫被當地觀鳥愛好者丁進清拍攝到,成為中國鳥類新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