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寨村清真寺

白寨村清真寺

白寨村清真寺位於河南省長葛市白寨村,建於何年月月已無壓碑石考證,據口傳第一寺址在西門外西百步葛水之處,第二寺址在白寨的西南隅(橋北頭)。今址在寨的東南隅,何時遷移,因石碑被毀慘重已無法考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寨村清真寺
  • 地址:今址在寨的東南隅
  • 記載:照壁並築河堤碑文
  • 事跡:1988年成立了寺管委會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建築特點,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初建

長葛市白寨村清真寺如建於年月月已無壓碑石考證。

修繕重建

根據清朝嘉慶七年《創建禮拜寺門樓·照壁並築河堤碑文》內云:“見寺右臨河堤坍塌將及大殿,前少門樓昭壁,由當時阿訇謂南李清瀾遂與眾謀修築“據傳推斷可能在清朝前期遷至今址。現本村健在的老人說:“曾親眼見過明嘉靖十三年碑,萬曆年碑,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碑,均在70年代清真寺作翻沙廠時砸碎投爐和現存的一塊以碑做成過門石。
現存有清朝嘉慶七年碑,光緒九年移大門並創修左右配房碑。光緒十二年接修大殿,禮拜屋南北兩頭各添一楹碑記。光緒二十年創修水房碑。光緒二十年禁戒碑。光緒十四年計開地畝碑記等。這些都是記載清真寺遷移今址後歷代擴建、加固、修葺的記載 。
劉照亮阿訇在燒毀的地基上蓋了大殿,買永新阿訇為端正朝向又蓋了一次大殿,1948年馬明真阿訇將原大殿拆除擴建為方三丈大殿。1984年破土蓋了南北五丈、東西四丈的大殿主體,四尊大理石門柱、五間新式卷篷上是五間樓房、配以宮殿式的前臉、樓前又建有三個伊斯蘭教式的圓頂。不但肅穆而且壯觀,1982黃萬均阿訇倡導蓋起了九間西房作為北講堂兼教室及宿舍。1987年蓋了十三間兩層作為男水房和女大殿,舊有建築除了南講堂三間瓦房外均為鋼筋水泥結構。
白寨在明清兩朝時是長葛縣惟一純真的回民村,舊縣有專文記載,歷代均選聘品學兼優的大阿訇以培養阿訇接班人。如清朝陝西謂南李清瀾裕州(現方城)馬雲祥,清末民初的四川成都市的虎彥璋,郟縣謝文光,長葛老石固趙明堂、盧氏李衛堂、開封劉照亮、尚希賢、禹縣丁殿榮、郟縣毛郎廟張國瑞、買永新、許昌陳金鋒、襄縣馬明真、本村的孫恩普、黃萬鈞等大阿訇。1990年在任阿訇為睢縣潘家修大阿訇與本村孫繼曾阿訇及現任阿訇為繁城的白正超。
因為阿訇品學兼優招來了全國各地有志於宗教事業的表年學士,遠及海南島、雲南、內蒙和內地各省市。早年在本寺畢業“穿衣掛賬”的有:丁殿榮、張國瑞、馬河國、杜文彬、王永安、舍學仁、李慶恩、傅金德、虎廣德、等不下數十人,1989年還有本村的青年:黃髮明、劉廣群到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國際伊斯蘭大學去留學,1990年開齋後,在潘老阿訇的精心培培養下,又畢業了八名學生,如今已走上了阿訇的崗位。1991年又蓋了南樓16間,封密式,鋁合金門窗。
1990在任阿訇潘家修,雖已年過花甲,但精力充沛,除主麻拜前系統地講解《古蘭經》的倫理道德;穆斯林的人格修養和《聖訓》上的社會學——處人接物的典範人物和事例處,還結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教育民眾,遵紀守法,搞好團結,搞好生產,以期達到一個穆斯林既要愛教也更愛國的目的。
清真寺於1988年在縣宗教局領導下成立了寺管委會,由共產黨的村支部副書記任管任會主任,輔以熱心教門的鄉老為副主任及委員。清真寺的一切事務由管委會主持。因辦事與民眾商量,徵求黨支部村委會的意見。

建築特點

長葛市白寨村清真寺禮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前兩寺址必有大殿,就地畝碑云:“自西隅遷移東南隅買地七分余創修大殿三楹,有碑記可考”(碑已被毀),又據光緒十二年接修大殿碑文:“經鐵阿訇建修被毫匪焚壞,又經王阿訇重修,經盧阿訇創修俱有碑文可憑。”從同治九年經被裕州馬雲祥阿訇慘澹經營,當時清真寺頗具規模,有窯殿、大殿、卷篷、南北講堂,大門樓及門樓左右配房、水房、南北講堂東山接以石碑磚鑲通牆,中開月亮門,地基已擴至四畝三分四厘六毫六系六忽大。

地理交通

長葛市白寨村清真寺今址在寨的東南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