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國是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西部)古國名,起於戰國,終於隋唐。今雲南大理祥雲即是白子國首都故地,也是白族的故鄉與發源地,國君之墓即為祥雲大波那銅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子國
- 簡稱:白國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雲南驛、澄江
- 官方語言:白語(白族話)
- 國家領袖:仁果、龍佑那、張樂進求
- 人口數量:不詳
- 主要民族:白族
- 主要宗教:巫教
歷史考證,張氏白子國,傳聞故事,
歷史考證
自西漢武帝時起,中原王朝的勢力開始正式進入雲南地區。伴隨著王朝政治軍事勢力的介入,漢族移民、商人也開始遷入雲南,漢文化隨之在雲南傳播。此後到唐朝初年的8個多世紀裡,漢族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融合,以及由此引發的雲南民族及其文化的改變,成為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主要特徵。“大姓”與“夷帥”據地稱雄,“土著”勢力此消彼長。在這種複雜的政治形勢下,眾多遷入雲南的漢族移民與內地失去了聯繫,為了在當地生存下去,不得不“變服從其俗”,走上“夷化”的道路。大多數漢族移民融於創造雲南青銅文化的“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定居的農業民族群體之中。漢族移民與原土著農業族群的融合,最終促成了“白蠻”部落群體的形成。兩晉南北朝時期,爨氏稱雄於雲南。爨分東西二境。今滇東及滇東北地區,為“東爨烏蠻”分布區;滇中及滇西地區為“西爨白蠻”的分布區。“西爨白蠻”是“白蠻”部落的主體。
具體說來,洱海地區現今大理、彌渡、祥雲、南華、大姚、姚安等地交通沿線的昆明部族,與漢晉以來遷入的漢族移民相融合,隋至初唐之際形成了眾多的部落,見於史籍記載的有“東、西洱河蠻”“雲南國詔”“渠斂詔”“弄棟蠻”“青蛉蠻”等。“昆明之屬”原有的青銅農耕文化,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當唐初大將梁建方到達洱海地區時,很驚奇地發現這裡分布著許許多多的部落,部落有大有小,統轄的人口多的五六百戶,少的二三百戶。這些部落有姓氏,其中以楊、趙、李、董為大姓、名家,他們各據山川,營造城郭,不相役屬。文化上,這些部落的語言非常接近漢語,他們使用文字,有一定的天文曆法知識,其喪葬習俗也與漢族相似。農業經濟方面,除種植水稻之外,還種植麥、豆、粟等糧食作物。有蔥、韭、蒜,桃、李、梅等蔬菜和水果。紡織業也發展起來,養蠶、紡絲絹和織麻布已成為婦女的家庭副業。家庭飼養的禽畜有雞、豬、牛、馬、狗等。
上述諸多部落,是雲南青銅文化向南詔大理國文化過渡的重要的“中間環節”。不少學者認為,這些“西爨白蠻”部落,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而以白崖為中心的“白子國”,即是部落聯盟的盟主。然而,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白子國是子虛烏有的“理想國”。所謂世上本無白子國,有的只是白族的“心史”。因為儘管雲南的許多地方文獻《雲南志略》、《焚古通紀淺述》、《紀古滇說集》、《滇載記》、《滇考》、《滇雲歷年傳》、《滇系》等,都有白子國的記載,在白族口承歷史之中,關於白子國的傳說比比皆是,可謂婦孺皆知,但所有有關白子國的記載,出現的都非常晚,所以雲南地方歷史文獻對白子國的追述,完全是南詔大理國以來白族上層集團和知識分子的虛構。
雲南歷史上是否存在白子國?人們爭論著,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狀況直到上世紀40年代《南詔圖傳》發現後才有所改觀。1944.年,美國學者海倫·查平(Helen.B.Chapin)博士在《哈佛亞洲研究雜誌》上,發表了《雲南的觀音像》(Yunnanes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一文,隨文刊登了《南詔圖傳》的照片及部分“阿嵯耶觀音像”。人們首次目睹了《南詔圖傳》的真容。
20世紀60年代,台灣學者李霖燦發表《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綜合研究》,完整地公布了《南詔圖傳》、《張勝溫畫梵像卷》、《維摩詰經》等南詔大理國文物資料。依據該《圖傳》卷末的題記,我們知道《圖傳》是按《巍山起因》、《鐵柱記》、《西洱河記》、《國史》等典籍製作的。前三種顯然是關於南詔建國的史書。值得考究的是所謂《國史》,畫卷題字又稱《張氏國史》。南詔為蒙氏所建,可見《張氏國史》不是關於南詔史事的書。畫卷題記說“雲南國詔(王)為張樂進求”,可知雲南國不是南詔國,而是張氏國。今所見《白古通》系的雲南地方史料所載的史事與《南詔圖傳》所繪的圖畫及題記大體相符;據此畫卷,可確知有《張氏國史》一書,它是《自古通》等地方史書的藍本之一,至遲在南詔晚期已流行於世。這就證明,南詔立國以前,洱海地區確有白子國,亦即“雲南國”的存在。而關於白子國的歷史主要記錄於《張氏國史》之中,後來被《白古通》系地方史料翻錄,屢經修改,已非原書模樣,惟保存其大概,仍可看出其發展線索。所以白子國並非純粹虛構的神話王國。
張氏白子國
現在我們知道,白子國是“張氏白子國”。關於張氏的世系,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諸葛武侯南征時,到達白崖,立龍佑那為酋長,賜姓張氏,於是據有雲南,或稱昆獼國,或稱白國,或稱建寧國,傳十七世。到唐貞觀年間,國王張樂進求因蒙舍詔強盛,舉國遜位於細奴邏。胡蔚本《南詔野史》也說:漢諸葛武侯南征,至白崖,殺雍閩,擒孟獲,並封白子國國王仁果十五世孫龍佑那為酋長,賜姓張,傳三十二世至張樂進求,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封為首領大將軍。由此推算,張氏世系是:仁果(戰國)一龍佑那(三國)一張樂進求(唐代),張氏從仁果至張樂進求共延續三十三代。即公元前109年仁果始任滇王;公元225年,龍佑那始受張姓;公元627—629年期間,張樂進求曾赴長安朝覲,並受唐王朝冊封。從公元前109年至公元629年張樂進求禪位,白子國曆738年的時間,比南詔大理國歷史還長久。
白子國應該就只現在雲南貴州白族人的故鄉
傳聞故事
白崖賧有白崖城,是傳說中“白子國”的統治中心。
南詔強盛以後,南詔王閣羅鳳占領了白崖城,並在舊城外修築了新城,用來安頓他的後母和同父異母的兄弟。對白崖城有很具體的描述:“白崖城在勃弄川,……依山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環流,惟開南北兩門。南隅是舊城,周圍二里。東北隅新城,大曆七年閣羅鳳新築也,周圍四里。”新城內設有大廳,廊廡曲折,後面橙枳青翠北門外竹叢茂密,棵棵粗如人腿,高百尺有餘,環境十分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