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內容簡介:少女格子在與鄉村接壤的蘆荻鎮長到十二歲……那個江南小鎮的溽熱夏日被格子銘記在心:大表哥參軍後音訊全無,好夥伴老梅的二姐梅香瘋魔不止,鎮長家的親戚、大女孩荷花初來小鎮引出一系列風波……《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是一個在穿插與回溯中展開的時光故事。作者(陸梅)巧妙地將生死悲歡、希冀絕望等省察冥想嵌入時光,使得全書不僅寫足少女成長的迷茫、期待、焦慮、多變,也讓格子和那個夏日融為一體,恍惚又真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
-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32
- 作者:陸梅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白天鵝兒童文學書系:格子的時光書》是一部關於朋友和友情、得到和失去的成長小說。作家將筆觸聚焦於十二歲女孩格子五年級的暑假時光,深情回望一去不復返的光陰碎屑,以及面對一個複雜世界的所有感觸、哀愁和心靈的激盪
作者簡介
陸梅,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上海市作協2008年簽約作家。“冰心獎”評審、上海優秀新聞工作者。《文學報》副主編一出版有散文集《寂寞芬芳》、《尋覓隱約的光亮》,人物隨筆集《誰在暢銷》、《文字的背後》、《文學家的星空》,短篇小說集《我的憂傷你不懂》,校園繪本小說《天堂來信》,長篇小說《生如夏花》、《當著落葉紛飛》等200餘萬字。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蟬聯三屆)、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大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等
圖書目錄
上卷
第一章蘆荻鎮
第二章三劍客
第三章陣亡訊息
第四章梅家三姐弟
第五章瘋女子
第六章出嫁
第七章夢魘
第八章尼姑庵
第九章身世
插敘
第十章返鄉之路
下卷
第十一章小鎮來客
第十二章同盟
第十三章採藥
第十四章萬物有靈
第十五章覺持師父
第十六章尋母
第十七章醍醐灌頂
第十八章茶飯思
第十九章意念里的戰爭
第二十章告別
後記
第一章蘆荻鎮
第二章三劍客
第三章陣亡訊息
第四章梅家三姐弟
第五章瘋女子
第六章出嫁
第七章夢魘
第八章尼姑庵
第九章身世
插敘
第十章返鄉之路
下卷
第十一章小鎮來客
第十二章同盟
第十三章採藥
第十四章萬物有靈
第十五章覺持師父
第十六章尋母
第十七章醍醐灌頂
第十八章茶飯思
第十九章意念里的戰爭
第二十章告別
後記
後記
終於完成了,這個溽熱的夏天,我和十二歲的格子一樣,耳邊總迴旋著噼噼啪啪的火雨聲。現在,我要和她告別。
這個小說,從開筆到敲上最後一個句號,延宕的時間太久。記憶里,似乎連著幾個熱夏都在試圖走進這個女孩的世界——為什麼說是“試圖”?因為總是少時間。終於得了一個整日,跟隨格子在蘆荻街上遊蕩,下一回,又不知何時。有時等上一周,有時一月,甚而更久,如此反覆,我總不能真正地走進格子的內心。我感受到了她的不信任,她的嗔怪。她索性拋下我,一個人遠遠地跑前面去了。
這樣一種試圖走進、卻又被拋下的無望,隨時催逼著我,令我不敢懈怠。有一天,我恍然發現,我筆下的人物開始朝著自己的方向、而不再是我設定好了的路線發展了,心裡一驚,繼而一喜,告訴自己:就讓格子心無旁騖地一個人遊蕩吧,誰也不該替代了她。
“格子的十二歲夏天,是在暖水瓶的憂傷碎裂聲中驚醒的。’,這是小說的開頭,我在敲下這第一句話時,似乎給小說定下了基調:憂傷的,懵懂的,驚醒的——是一個十二歲少女眼中的世界。而我著力要刻畫的,就是這個叫格子的少女,面對一個複雜世界的所有感觸、哀愁和心靈的激盪。我特意為小說畫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我甚至還給小說勾勒了一個梗概——
這是一個關於孩子、家庭、戰爭與成長的小說。故事背景是和鄉村接壤的小鎮。故事發生的時間未言明,但能夠推算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說通過十二歲女孩格子五年級暑假親歷的幾件日常事:
之一,表哥參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以為在前線陣亡,未婚妻一家的前後變化和小鎮上的流言蜚語,感受成人世界的複雜——穿軍裝的表哥是格子那個年紀的精神偶像;
之二,梅香發瘋——梅香是格子“三劍客”夥伴老梅的二姐,這個奇異的女子,在很多小鎮人眼裡是個不可靠近的瘋子,但在格子的一步步試探與走近中,感受到大人們以為的正常世界,在“瘋女子”眼裡的非正常。
之三,荷花溺水——這個鎮長家的親戚、大女孩荷花暑假裡來小鎮玩,水性好,常在青水河裡戲水,然而一個意外,去了深水區再也沒有回來……
三條線索並行穿插展開,格子的性格脈絡逐漸豐滿。格子由一個野生野長的假小子(混沌懵懂),蛻變成善感憂傷的少女。
這個十二歲的夏天,終於讓格子明白:原來她眼裡無限大的世界,僅僅只是這個世界微弱的塵星,是千千萬萬個小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跟我們以為的是那么不同,它那么微小,好比一隻螞蟻,根本撼動不了地球……
小說在穿插與回溯中,闡述生和死,悲與樂,希望和絕望,時間和歷史,其實歷史也有重疊,並沒有唯一的真相。
我給自己備了一個本子。開筆前,我將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畫在了本子上。有了它,似乎我可以去建造一個世界了,我的確也是這么開始的。我謹記著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話:“為了要使一本書能吸引我們,就必須在它所虛構的故事與我們的經驗之間建立某種聯繫——在我們自己的與存在於書頁之間的兩種想像力之間,建立起一種巧妙的聯繫。”
我想像了一個蘆荻鎮:古舊的、安靜的、水汽瀰漫的,同時也是炙熱的、沉睡的、午後的熱焰噼噼啪啪爆裂的。格子就在這樣一個古鎮小街上遊蕩,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似乎總在遊蕩,從自家竹林到老梅家的梅家塢,從草木蔥蘢的山岡到神秘幽深的尼姑庵——這個尼姑庵,在我開初交代小鎮格局時,並未意識到它在“下卷”會成為故事的重要發生地。連帶著,意料之外的人物一個個登場:尼姑庵的老住持覺持師父、小尼姑靜蓮、打雜和尚靜守。
故事似乎偏離了軌道,按它自身的邏輯在生長。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我是十二歲的格子或者老梅,會對這座尼姑庵生出探看的興致嗎?又能感受多少?顯見的,我不能肯定。那么我怎么處理?
有一天我寫到多年後老梅、格子和瘦猴,昔日童年玩伴在蘆荻鎮破敗的小街上不期而遇,老梅和格子不約而同問起了留在小鎮的瘦猴——
“恩養堂的覺持師父還在嗎?”
“早圓寂了。”
“那個叫靜蓮的小尼姑呢?”
“走了,不知去了哪裡……”
“還有個和尚呢,叫靜守師父的?”
“也不在了……”
“那恩養堂……”
“恩養堂還在,鎮政府接管,還在邊上建了一所養老院,平日裡他們看護庵堂。”
“那就沒住持了?”
“有,但是不常來,聽說是一個叫覺守的大和尚兼著,他住別的寺廟……”
我流暢而不經大腦地敲下一長段文字,似乎本該如此,就是如此,這在我的寫作經驗里甚少有過。我似乎總在思考,字斟句酌,改改停停。我的耳邊呼嘯著老梅心底的吶喊:“小鎮啊,你的街道永遠寂靜!沒有一個入能夠再回來說:你為何入去巷空一片荒寂?”
小說的另一變化是線索之三的“荷花溺水”,變成了荷花考取了中醫藥大學,神采奕奕同格子告別。關於生死,我寫過不少的散文,也在文字里感同身受著生命的轉瞬即逝、無情和殘酷,乃至永恆的至福。
設定荷花意外溺水,原是受了生活中實有其事的影響,然而寫著寫著,我決定不能照搬這個意外。小說有它自身的邏輯,即便是虛構,也應當審慎地對待一個人的死。對格子,荷花是可觸摸的遠方。
說說小說的“插敘”,這一段文字,其實更像一個“尾聲”,或說“余情”。現在作為“插敘”,我的構想是做一個停頓,就像音樂里的休止符,讓讀者從格子的小世界裡抽一下身,回望或者遠看;讓長大了的格子踏上返鄉之路,等待她的,恰是多年前的自己。時間和空間,故鄉和他鄉,童年“夢中的真”和“真中的夢”,樂土不再的喟嘆……以及一個遊子所有的鄉愁,但願讀者能夠理解我的“一廂情願”。
好了,該是告別的時刻。多年前的夏天,格子告別了她的童年時代。而我,也要在夏天裡和她揮手再見。好在,“過去是不會真正離去的:我們正在經歷著的一切僅僅存在於逝去的瞬間之中”(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謝謝讀完這本書的你!如果願意,你可以給我寫信:Ium@wxit.com.cn.
這個小說,從開筆到敲上最後一個句號,延宕的時間太久。記憶里,似乎連著幾個熱夏都在試圖走進這個女孩的世界——為什麼說是“試圖”?因為總是少時間。終於得了一個整日,跟隨格子在蘆荻街上遊蕩,下一回,又不知何時。有時等上一周,有時一月,甚而更久,如此反覆,我總不能真正地走進格子的內心。我感受到了她的不信任,她的嗔怪。她索性拋下我,一個人遠遠地跑前面去了。
這樣一種試圖走進、卻又被拋下的無望,隨時催逼著我,令我不敢懈怠。有一天,我恍然發現,我筆下的人物開始朝著自己的方向、而不再是我設定好了的路線發展了,心裡一驚,繼而一喜,告訴自己:就讓格子心無旁騖地一個人遊蕩吧,誰也不該替代了她。
“格子的十二歲夏天,是在暖水瓶的憂傷碎裂聲中驚醒的。’,這是小說的開頭,我在敲下這第一句話時,似乎給小說定下了基調:憂傷的,懵懂的,驚醒的——是一個十二歲少女眼中的世界。而我著力要刻畫的,就是這個叫格子的少女,面對一個複雜世界的所有感觸、哀愁和心靈的激盪。我特意為小說畫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我甚至還給小說勾勒了一個梗概——
這是一個關於孩子、家庭、戰爭與成長的小說。故事背景是和鄉村接壤的小鎮。故事發生的時間未言明,但能夠推算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說通過十二歲女孩格子五年級暑假親歷的幾件日常事:
之一,表哥參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以為在前線陣亡,未婚妻一家的前後變化和小鎮上的流言蜚語,感受成人世界的複雜——穿軍裝的表哥是格子那個年紀的精神偶像;
之二,梅香發瘋——梅香是格子“三劍客”夥伴老梅的二姐,這個奇異的女子,在很多小鎮人眼裡是個不可靠近的瘋子,但在格子的一步步試探與走近中,感受到大人們以為的正常世界,在“瘋女子”眼裡的非正常。
之三,荷花溺水——這個鎮長家的親戚、大女孩荷花暑假裡來小鎮玩,水性好,常在青水河裡戲水,然而一個意外,去了深水區再也沒有回來……
三條線索並行穿插展開,格子的性格脈絡逐漸豐滿。格子由一個野生野長的假小子(混沌懵懂),蛻變成善感憂傷的少女。
這個十二歲的夏天,終於讓格子明白:原來她眼裡無限大的世界,僅僅只是這個世界微弱的塵星,是千千萬萬個小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跟我們以為的是那么不同,它那么微小,好比一隻螞蟻,根本撼動不了地球……
小說在穿插與回溯中,闡述生和死,悲與樂,希望和絕望,時間和歷史,其實歷史也有重疊,並沒有唯一的真相。
我給自己備了一個本子。開筆前,我將人物關係圖和小街平面圖畫在了本子上。有了它,似乎我可以去建造一個世界了,我的確也是這么開始的。我謹記著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話:“為了要使一本書能吸引我們,就必須在它所虛構的故事與我們的經驗之間建立某種聯繫——在我們自己的與存在於書頁之間的兩種想像力之間,建立起一種巧妙的聯繫。”
我想像了一個蘆荻鎮:古舊的、安靜的、水汽瀰漫的,同時也是炙熱的、沉睡的、午後的熱焰噼噼啪啪爆裂的。格子就在這樣一個古鎮小街上遊蕩,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似乎總在遊蕩,從自家竹林到老梅家的梅家塢,從草木蔥蘢的山岡到神秘幽深的尼姑庵——這個尼姑庵,在我開初交代小鎮格局時,並未意識到它在“下卷”會成為故事的重要發生地。連帶著,意料之外的人物一個個登場:尼姑庵的老住持覺持師父、小尼姑靜蓮、打雜和尚靜守。
故事似乎偏離了軌道,按它自身的邏輯在生長。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我是十二歲的格子或者老梅,會對這座尼姑庵生出探看的興致嗎?又能感受多少?顯見的,我不能肯定。那么我怎么處理?
有一天我寫到多年後老梅、格子和瘦猴,昔日童年玩伴在蘆荻鎮破敗的小街上不期而遇,老梅和格子不約而同問起了留在小鎮的瘦猴——
“恩養堂的覺持師父還在嗎?”
“早圓寂了。”
“那個叫靜蓮的小尼姑呢?”
“走了,不知去了哪裡……”
“還有個和尚呢,叫靜守師父的?”
“也不在了……”
“那恩養堂……”
“恩養堂還在,鎮政府接管,還在邊上建了一所養老院,平日裡他們看護庵堂。”
“那就沒住持了?”
“有,但是不常來,聽說是一個叫覺守的大和尚兼著,他住別的寺廟……”
我流暢而不經大腦地敲下一長段文字,似乎本該如此,就是如此,這在我的寫作經驗里甚少有過。我似乎總在思考,字斟句酌,改改停停。我的耳邊呼嘯著老梅心底的吶喊:“小鎮啊,你的街道永遠寂靜!沒有一個入能夠再回來說:你為何入去巷空一片荒寂?”
小說的另一變化是線索之三的“荷花溺水”,變成了荷花考取了中醫藥大學,神采奕奕同格子告別。關於生死,我寫過不少的散文,也在文字里感同身受著生命的轉瞬即逝、無情和殘酷,乃至永恆的至福。
設定荷花意外溺水,原是受了生活中實有其事的影響,然而寫著寫著,我決定不能照搬這個意外。小說有它自身的邏輯,即便是虛構,也應當審慎地對待一個人的死。對格子,荷花是可觸摸的遠方。
說說小說的“插敘”,這一段文字,其實更像一個“尾聲”,或說“余情”。現在作為“插敘”,我的構想是做一個停頓,就像音樂里的休止符,讓讀者從格子的小世界裡抽一下身,回望或者遠看;讓長大了的格子踏上返鄉之路,等待她的,恰是多年前的自己。時間和空間,故鄉和他鄉,童年“夢中的真”和“真中的夢”,樂土不再的喟嘆……以及一個遊子所有的鄉愁,但願讀者能夠理解我的“一廂情願”。
好了,該是告別的時刻。多年前的夏天,格子告別了她的童年時代。而我,也要在夏天裡和她揮手再見。好在,“過去是不會真正離去的:我們正在經歷著的一切僅僅存在於逝去的瞬間之中”(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謝謝讀完這本書的你!如果願意,你可以給我寫信:Ium@wx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