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王村

白塔王村

白塔王村,位於樂清縣北白象鎮東部,東臨橋下村,南傍西才村,西靠樟灣村,北鄰西漳村。東北距縣城14.5公里,西南離溫州市城區19.5公里。清道光六年(1826)白象建鎮時,以村西山上的白塔和王姓取名白塔王村。村區面積10.07公頃。1992年,全村175戶、1678人。有耕地面積38畝,水田520畝。姓氏有王、陳、徐、潘等,王姓約占2/3。原是個緊挨白象鎮區的獨立村莊,村中小作坊很多,其中“公記”、“公久”香糕享譽久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塔王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地理位置:樂清縣北白象鎮東部
  • 人口:1678人
簡介,經濟發展,工業規模,商業貿易,文明建設,城鎮建設,精神建設,

簡介

白塔王村是北白象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臨橋下村,南傍西才村,西靠樟灣村,北鄰西漳村。主要河流樂館運河從村北經過。白塔王村歷史悠久,以村西山上的白塔和王姓取名白塔王村。白塔王村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村域城鎮環境整潔,秩序良好。村內白象大道路寬綠化好、燈明廣告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沿河路,河岸植樹綠化,輔以花壇、建築小品和具有現代氣息的路燈點綴襯托,建成一條景色秀美的林蔭道;村中心荷花潭上建有一座古雅雄偉的“荷花樓”。村內還駐有20多家行政事業單位,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白塔王村成為經濟發達、市場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活躍、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80年代以來,村民自籌資金,按城鎮規劃改建村莊,使之與白象鎮區連成一片。村中的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85年,鎮人民政府遷駐村內。

經濟發展

1996年,白塔王村成為樂清市50強村和溫州市小康百強村。2000年,各項經濟總收入達6011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7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2465元,村集體經濟總資產達1015萬元。
手工業
2012年白塔王村的手工業富有傳統,有糕點、花邊、紡織等,其中地方特產白象香糕享譽久遠。早在清代末葉,香糕俗稱板糕,制糕師傅在街頭搭棚設攤,邊制邊賣,以謀生計。1931年,村民王宏昌所屬“公記”號南貨店的附屬糕點工場製作的板糕,由於味美香口,在競爭中獲勝,定為公記香糕,暢銷溫州各地,直至上海香港,並由華僑帶往海外。1956年改名為白象香糕,由白象供銷社經營。1981年獲溫州市糕餅產品一等獎。1988年,王勇創辦白象公久食品廠,恢復生產公久香糕,1992年在深圳舉行的中外名優食品博覽會上獲金獎。50年代開始,村中豆腐業興盛,全村有豆腐作坊130家,170人從事肩挑賣豆腐。生產的豆腐除供應縣內白象、柳市,並行銷甌海縣靈崑和永嘉縣七都、仁溪、烏牛、港頭等地。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商業性經營。
白塔王村

工業規模

1976年,王光銀創辦象塔模具廠。1979年以後,個體、股份制企業迅速發展。至1992年,有企業14家,主要生產五金、低壓電器。其中王立生、王立建於1985年創辦的長城低壓開關廠,有工人120人,生產空氣開關、空氣斷路器、漏電斷路器、交流接觸器。1991年,DZ10-250空氣開關獲機械電子工業部頒發生產許可證。1992年產值200多萬元,利潤20萬元。1993年改名為溫州市白蘭爾電器實業公司。1985年,村里創辦木材市場,占地18畝,均為外村人租賃經營,年租金6萬元。家俱市場剛具雛型。

商業貿易

白塔王村商業貿易繁榮。早在清代就形成了大橋東、西兩岸的交易場所,經營品種有糕點、南貨、雜貨、藥等。19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日趨活躍。特別是新村建設、老村改造後,沿街開設商店,實行規範化經營,形成了電器服裝、木材等專業市場與商業街。1983年,村里沿東大街創辦電器市場,有店面270間,形成電器街,經營五金、低壓電器等,當時與柳市電器市場相媲美;1989年,根據樂清縣人民政府指示,遷並柳市電器城;1993年5月,縣人民政府發文重新開設。
1989年在電器市場遷出後,創辦服裝市場,實行生產、銷售一條龍。至1992年,有專業生產服裝廠家10多家,工人300多人。生產的西服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銷往中國各大城市。沿東大街開設服裝攤位100多個,除批發零售本地服裝外,還根據季節變化到廣州石獅福州溫州等地組織貨源,投放市場,形成服裝街。除專業市場外,沿街店面都經營各色商品,一片繁榮景象,形成了東大街、利民路、象塔東路、東興街、荷花路等商業街。
2006年東興東路的村民,王立建,孫國華,張良淼,王長淼,王光建等十多位村民自發組織,又村委孫萬東同志領導組建東興東路改造小組,走訪並學習溫州,杭州,上海,蘇州等等步行街及查閱世界步行街的各種特色,小組人員經過反覆討論和研究,清理以前那些不文明經營場所,確定步行街改造方案,特別是對路面的選材問題(孫萬東,王立建,張良淼)三位同志不怕山高路險開車親自去福建寧德地區進行考察,經過6個月艱苦工作,在同年10月1號商業步行街順利開業。

文明建設

白塔王村重視文化教育。清末,村人王錦凡留學日本,返鄉後創辦白象學堂(白象國小前身)。1965年,白塔王國小獲樂清縣先進單位稱號。村里認真貫徹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捐資1.5萬元給北白象鎮教育基金會。村里文化娛樂設施較齊全,有立體聲電影院、卡拉OK廳、舞廳、遊樂場。1987年投資11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接收7個電視台的節目。農業建設頗受重視。村里實行以工補農措施,不僅承擔機耕、排灌、水費、農業稅等,還每畝支付200元貼農金;1991年投資60萬元,修築6米寬、1700米長機耕路(包括友誼橋、村東大橋)。糧食畝產800公斤。
白塔王村工、商、農協調發展,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村集體積累500萬元。1992年,人均收入達2500元;村民家庭大部分安裝上自動電話,家用電器普及,機車轎車也已進入村民家庭。村里成立治安聯防隊、調解委員會,維護社會治安,為民眾排憂解難。1988~1991年,村黨支部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1986~1991年,調解委員會被評為縣先進單位。

城鎮建設

1949年前,白塔王村經濟落後,民房大多是茅(稻)草屋和矮小的木質屋。1949年後,民房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是木質結構的平房或二層樓,整體建設無規劃,土地利用率低。1980年,經村集體討論決定,利用村境緊靠白象集鎮的有利條件,按城鎮規劃改造村貌。
規劃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集資1000多萬元,在鎮區與村之間的土地上,沿鎮街道延伸方向開闢3條12米寬的街道;東大街長295米,東興街長285米,利民南、北路長300米。工程從1980年6月開始至1985年 底竣工,共建四層樓房32幢384間,並安排了郵電分局、財稅所、工商銀行、白象醫院、電影院、北白象鎮人民政府等基建用地19畝。
第二期工程從1987 年開始,拆除老村全部房屋,按城鎮規划進行布局,村里集體投資80萬元,村民自籌資金1500多萬元,開闢18米寬街道1條:沿河路長500米;開闢16 米寬的街道4條:象塔東路長700米,荷花路長500米,白塔王路長500米,金塔路長800米。街道兩旁安排村民住房,新建樓房400間。此外,還設有 體育活動場地、小型公園、幼稚園、客運碼頭、停車場、三輪車服務站、貿易商場、文化娛樂中心各1處,公廁6所。街道兩旁埋設給排水管道等配套設施,人行道 旁植樹綠化,村中心河浹建造亭閣供休息遊覽。1992年,老區與新區連成一體,形成了以東大街與利民路十字口為村中心的總體布局。村中街道整齊寬敞,兩側 是四至五層的新樓房,樓下是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商店。

精神建設

在發展村級經濟和搞好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該村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文明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村域城鎮環境整潔,秩序良好。村內白象大道路寬綠化好,燈明廣告美,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建的沿河路,河岸植樹綠化,輔以花壇、建築小品和具有現代氣息的路燈點綴襯托,將建成一條景色秀美的林蔭道;村中心荷花譚上建有一座古雅雄偉的“荷花樓”。
村內還駐有國稅、地稅法庭、土地所、環境監理所、電管所、農行、建行、中行、工行、信用社、中心國小等20家行政事業單位,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1995年12月,樂清市委、市政府命名該村為文明村。1998年,該村被樂清市委列入“文明百村行動”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