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鹽類沉積

印支期後即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是中國成盆作用最強烈的時代,此階段的鹽類沉積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一型",與古地理和古氣候關係密切。

"五期",即5個成盆高峰期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第四紀鹽類沉積將在第六節另述)。其中白堊紀和古近紀鹽類沉積分布範圍最廣,石鹽礦床分布在40多個成鹽盆地中,石膏礦床(點)的分布則更為廣泛,鹽類礦種主要有石膏(硬石膏鈣芒硝、無水芒硝、芒硝、天然鹼和鉀鹽等,部分成鹽盆地中出現高濃縮的鉀鎂鹽(和礦化)。

"一型",即鹽類沉積類型以陸相碎屑岩系型為主。通過含鹽層位的對比研究,5個成鹽高峰期分別與強烈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構造活動史相關。強烈的構造運使成鹽期形成高山深盆的構造地貌特徵,賦予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成盆5類沉積的諸多特點。如成鹽盆地面積不大,但鹽類沉積厚,陸源碎屑岩與膏鹽岩交亭沉含鹽岩系具有多旋迴性、多級序韻律的剖面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堊紀鹽類沉積
  • 外文名:Cretaceous salt deposits
  • 概括:五期一型
  • 五期: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 一型:陸相碎屑岩系型為主
  • 白堊紀沉積:汶蒙盆地、江漢盆地等
簡介,白堊紀和古近紀鹽類沉積特點,汶蒙盆地,江漢盆地,

簡介

印支期後即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是中國成盆作用最強烈的時代,此階段的鹽類沉積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一型",與古地理和古氣候關係密切。
"五期",即5個成盆高峰期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第四紀鹽類沉積將在第六節另述)。其中白堊紀和古近紀鹽類沉積分布範圍最廣,石鹽礦床分布在40多個成鹽盆地中,石膏礦床(點)的分布則更為廣泛,鹽類礦種主要有石膏(硬石膏鈣芒硝、無水芒硝、芒硝、天然鹼和鉀鹽等,部分成鹽盆地中出現高濃縮的鉀鎂鹽(和礦化)。
"一型",即鹽類沉積類型以陸相碎屑岩系型為主。通過含鹽層位的對比研究,5個成鹽高峰期分別與強烈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構造活動史相關。強烈的構造運使成鹽期形成高山深盆的構造地貌特徵,賦予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成盆5類沉積的諸多特點。如成鹽盆地面積不大,但鹽類沉積厚,陸源碎屑岩與膏鹽岩交亭沉含鹽岩系具有多旋迴性、多級序韻律的剖面特徵。

白堊紀和古近紀鹽類沉積特點

汶蒙盆地

汶蒙盆地位於魯蘇隆起帶上,盆地內的新生代沉積北與古老的泰山雜岩相接,向南新生代沉積超覆於寒武-奧陶系之上,受斷裂構造控制形成3個次級凹陷,由東而西為蒙陰、汶東和大汶口凹陷呈串珠狀展布。
大汶口凹陷沉降幅度最大,新生代的始新一漸新統官莊組厚度大於3000 m,下部為粗碎屑岩系,中部為含盆岩系,上部為泥灰岩和頁岩。新近系的厚度僅20 m。大汶口凹陷內發育有厚層石鹽岩和厚0.6 m的無水鉀鎂礬層。在平面上,汶蒙盆地3個凹陷的差異很明顯,東部的蒙陰凹陷見有碎屑岩和碳酸鹽岩沉積,中部的汶東凹陷主要是石膏岩沉積和泥質碳酸鹽岩沉積,這裡有自然硫化礦,西部的大汶口凹陷出現了完整的鹽類沉積序列,硬石膏、石鹽依次出現,並有各種鈉、鎂、鉀的硫酸鹽出現,其中硬石膏和石鹽都具有工業價值。

江漢盆地

江漢盆地由枝江、江陵、陳沱口、涉江、小板、雲應、沔陽7個次級盆地組成,此階段其沉積厚逾8000m,發育有兩套含膏鹽的地層,即下含鹽岩系及上含鹽岩系。下含盆岩系從上白堊統漁陽組到古近系古新統新溝嘴組,以石膏沉積為主,江陵次盆地有石壁沉積和高礦化度的滷水。上含鹽岩系包括始新世晚期的荊沙組和漸新世涉江組,是本區成鹽高峰期,稱為涉江組含鹽岩系。沿江組含鹽岩系首先在雲應次盆地開始沉積石鹽,繼後擴及小板、沔陽、潛江等次盆地全面進入石鹽沉積階段,並出現鉀鎂鹽(鉀芒硝、無水鉀鎂礬等鉀鹽層)沉積。每個成鹽盆地平面上都出現石膏相、鈣芒硝(無水芒硝)相、石鹽相等相帶,形成"群里式"展布的岩相-古地理圖景(劉群等,1987)。沉降最大的潘江凹陷鉀鎂鹽礦層則分布在北部控盆斷層的邊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