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其中包括了數量眾多的恐龍
集群死亡
化石群,它們主要分布在二連鹽湖東側24公里處的恐龍化石群,
鹽湖東側22公里處的恐龍
化石群,鹽湖西側1公里處的恐龍化石群。 這三個點的恐龍化石,較完整的有20多條,零散的上百條,分屬近20個屬種,有
蜥腳類、
甲龍類、鴨腳龍類、
暴龍類等。
目前現狀
最近80多年來,這一舉世聞名的恐龍死亡帶,先後經過中美、中蘇、中加、中比等國科學家聯合發掘、考察。 2005年6月發現的長約8米的世界最大竊蛋龍類化石,被命名為“
二連巨盜龍”,是二連盆地發現的又一新恐龍屬種。美國《時代》周刊將其評選為2007年度自然科學領域“十大科學發現”之一。2008年,
金氏世界紀錄將二連巨盜龍認證為“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竊蛋龍類化石”。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
二連浩特恐龍遺蹟建設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2006年投入500萬元,2007年投入1000萬元,2008年投入2000萬元。隨著這裡正式成為
國家地質公園,其投入及相關科研力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巨盜龍(Gigantoraptor),是
竊蛋龍(oviraptorosaurs)家族的成員之一。巨盜龍直立的高度是人體的兩倍,體重達到1.5噸,長著像海龜般的喙,這種巨大的類鳥恐龍是徐星和同事們於2005年在內蒙古境內挖掘發現的,同時它也是迄今發現最大體型的長羽毛恐龍。
歷史成因
因該地層富含白堊(chalk)而得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類型,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堊紀”一詞由法國地質學家達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於1822年創用。
白堊紀形成的地層叫
白堊系。白堊紀這一名稱來源於英吉利
海峽兩岸的白堊層,由
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1822年創立,英文 Cretaceous系來源於拉丁字Creta,是白堊土或石灰的意思。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Coccoliths)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在英、法海峽兩岸形成美麗的白色懸崖。白堊層不僅發育於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西部也有分布。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白堊紀(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
侏羅紀之上、
新生界之下。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
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
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
在這一時期,大陸之間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開花植物出現了,與此同時,許多新的恐龍種類也開始出現,包括像
食肉牛龍這樣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像戟龍這樣的甲龍類成員以及像
賴氏龍這樣的植食性鴨嘴龍類。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像飛機一樣的翼龍類,例如披羽蛇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例如海王龍統治著淺海。但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
地殼成因
劇烈的地殼運動和
海陸變遷,導致了白堊紀生物界的巨大變化,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和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都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
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繼續占領著海、陸、空。鳥類繼續進化,其特徵不斷接近現代鳥類。哺乳類略有發展,出現了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的真獸類。魚類已完全的以真骨魚類為主。
白堊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門類仍為菊石綱,菊石在殼體大小、殼形、殼飾和縫合線類型上遠較侏羅紀多樣。海生的雙殼類、
六射珊瑚、有孔蟲等也比較繁盛。淡水無脊椎動物以軟體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和節肢動物的介形類、葉肢介類為主。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白堊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
白堊系”。代表符號為“K”。白堊紀時南方古大陸繼續解體,北方古大陸不斷上升,氣候變冷,季節性變化明顯。本紀初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以後逐步發展。菊石和恐龍、翼龍、魚龍、蛇頸龍等則由繁盛逐步趨於絕滅,哺乳類和鳥類成為新興的動物類群。
白堊紀是地球上海陸分布和生物界急劇變化、大西洋迅速開裂和火山活動頻繁的時代,後期地勢低平發生了廣泛的海侵。晚白堊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陸上占優勢,是植物界的一大變革。動物界在白堊紀末才發生重大變化,恐龍、菊石和其他許多生物類群大量滅絕,預示著新生代即將開始。對引起這次大規模生物滅絕的原因,近年來在國際科學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頗為流行的“地外事件”學說認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堊-第三系界線上的粘土岩中銥元素異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顆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產生的類似核冬天效應的結果,據此,在世界各地確定白堊-第三系界線時,銥異常就是一條重要原則。但是,對“地外事件”持懷疑和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少,他們認為,白堊紀末生物大規模滅絕是逐漸發生的,是生態改變的結果,而不是一次簡單的天外來客撞擊地球所引起的災難。
白堊系的劃分以歐洲
海相地層為依據,以菊石為標準,劃分為兩個統12個階(見表)53個菊石帶。也有人主張白堊紀三分的。陸相白堊系在東亞腹地非常發育,富含石油、煤、鹽類等礦產以及各種淡水和陸生動植物化石。中國僅西藏、新疆
喀什地區、黑龍江省東部和
台灣島才有海相白堊層沉積,其他地區則不同程度發育了
陸相地層。東部沿海環太平洋活動帶,以紅色及雜色岩層夾火山碎屑岩和熔岩為主;西北
內陸盆地以雜色沉積岩層為主;西南和華中主要是紅色岩層;東北下白堊統下部是含煤岩層,上部是
湖相沉積,上白堊統是著名的含油岩系
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或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代表有霸王龍、暴龍、翼龍、青島龍等,隨後走向衰落。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浮游有孔蟲是劃分對比白堊紀中、晚期
海相地層的重要依據,底棲大型有孔蟲中也出現了許多標準化石。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顯,分布廣泛,是傳統的劃分階和帶的標準化石。淡水無脊椎動物也很豐富,如甲殼類的介形蟲和葉肢介演化迅速,軟體動物中的螺和蚌分布廣泛,還有昆蟲和淡水輪藻化石,它們中的許多種屬都可成為劃分、對比
陸相地層的標準化石。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占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被子植物開始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中期大量增加,到晚期在陸生植物中居統治地位,山毛櫸、榕樹、
木蘭、楓、櫟、楊、樟、胡桃、懸鈴木等都已出現,接近新生代植物群的面貌。白堊紀末,恐龍、菊石和其他生物類群大量絕滅。引起這次生物大規模絕滅的原因,有許多爭論。有人認為是宇宙中的一顆巨大流星體撞擊地球所致,其依據是在
白堊系和第三系界線上粘土岩中銥元素含量異常高。
白堊紀時,南美洲與非洲大陸之間的裂谷迅速張開形成南大西洋,到末期已加寬到約3000千米。北大西洋裂谷位於
格陵蘭和北美東側,隨著
北美洲向西漂移,裂谷在擴大。
特提斯海把歐亞大陸與非洲分開,中南歐和中近東的許多國家當時都處於海侵中。白堊紀時氣候比較溫暖,未見極地冰蓋跡象。當時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濕潤,近海及濱海地帶形成豐富的石油、煤、天然氣和油頁岩礦床,如美國
德克薩斯州、墨西哥、
波斯灣、北非和俄羅斯的許多大油田,又如中國松遼平原上白堊統的
大慶油田,東北和內蒙古下白堊統的許多大煤田。在一些氣候乾旱炎熱的地區,如中國南方晚白堊世的西
南湖群和
雲夢澤水系,有巨厚的膏鹽礦床沉積。此外,在雲南白堊紀紅層中 ,含銅砂礦床品位高 ,規模大,易於開採和冶煉,是中國有名的銅鄉。
相關閱讀
美麗的白堊紀公園
在中國東北遼寧西部,保存著世界聞名的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1.2 億年前,這裡是眾多生物的天堂。在茂密的森林與交錯的湖泊所組成的生態系統中,蘊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龍;在翼龍霸占的白堊紀的天空,鳥類不甘示弱,以後來者的勇氣演繹出自己的精彩;最早的真獸(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和後獸(有袋類)也從這裡起源;還有幾乎最原始的花朵,以及各式各樣的昆蟲……而特殊的地質環境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把這一切塵封於地下,令我們今天有機會循著化石的軌跡去探尋這個充滿生機的古老生物群。
翼龍 在熱河生物群的爬行類中,翼龍頗具有吸引力。已發現的翼龍以短尾巴的翼手龍類為主,較為原始的喙嘴龍類相對較少。喙嘴龍類的翼展一般不足1 米,屬於翼手龍類的中國翼龍翼展約1.2 米,而遼寧翼龍則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翼龍化石,翼展可達5 米!堪稱這一時期的空中巨無霸。
除了各式各樣的骨骼化石外,一枚即將破殼而出的胚胎化石首次證實了翼龍是卵生的。這些翼龍是鳥類在空中的有力競爭者,在蝙蝠和人類(及其創造的飛行器)還沒有出現的遠古時代, 它們與鳥類一起,組成了白堊紀天空中的“強者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