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埕村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白埕村,全村共有956戶,其中耕地面積2250畝,山雜地1220畝。是陳城鎮一個農業大村。2009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5億元,人均純收入48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埕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地理位置:位於東山縣南部
  • 面積:2.53平方公里
  • 人口:3880人
基本信息,歷史記載,

基本信息

白埕村,,全村共有956戶,面積,其中耕地面積2250畝,山雜地1220畝。是陳城鎮一個農業大村。2009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5億元,人均純收入4800元。
白埕村在建村前,是一大片荒沙灘,每逢冬天,飛滾的白沙像一片白霧,夏天又像白茫茫的大海。建村後,村的四周有千頃的白曬埕,故取名“白埕村”。

歷史記載

宋時,白埕屬漳浦縣安仁鄉思政里。元襲宋制。明代,為漳浦縣五都(明嘉靖九年劃詔安縣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白埕屬詔安縣五都二圖梧龍保。清宣統二年(1910年),白埕屬詔安縣自治區下區。民國五年(1916年)5月1日,東山建縣,白埕為第三區所轄。民國29年,白埕為復興鄉白下保和白頂保所轄。民國35年,復興鄉撤,白埕為東南鄉所轄。1950年5月12日,東山解放。白埕屬二區(即西埔區)白埕鄉所轄。1956年3月,白埕屬白埕區白埕鄉所轄。翌年,撤區並鄉,白埕小鄉屬白埕鄉所轄。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白埕生產大隊為陳城人民公社轄屬。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全縣劃為2個鎮5個鄉一個直轄村,白埕為陳城鄉所轄。1990年1月,白埕為陳城鎮所轄至今。
同治二年(1863年),白埕村民就在附近海域(淺海區)養泥蚶,為東山人工養泥蚶之始。
解放前,由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民不聊生。解放後,村工以農業種植為主,生活得到翻身。特別是1982年落實包產到戶責任制後,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種植蘆筍為主,水產養殖兼顧。全村種植蘆筍1600多畝,年產值300多萬元。近幾年來,堅持走科技興農路子,更新改造中低產園600畝,果樹高接換種500畝,推廣日本大蔥、蘿蔔等高優新蔬菜品種200多畝;發展鮑魚、鰻魚養殖以及網箱養殖20多家,蝦池淡水、海水養殖200多畝,年產值300多萬元。並建有各類科技示範戶示範片20多戶,成為全縣農科教相結合較典型的村。其中,該村沙生植物園,是省重大科技項目,現已開發占地60多畝,種植國內外名優水果聖女小番茄、黑珍珠蓮務、青棗等80多個優質珍稀品種,通過繁育篩選推廣到農戶種植的30多個。該園成為“東山縣沙生植物園開發種植與研究推廣基地”,是東山縣德育教育基地、省市科普基地。
多年來全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一批關注民主,關係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先繼建成投入使用,累計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先後進行幼稚園改建、國小校園維修、安裝自來水工程、“六橫一縱”7條村道水泥路建設和西陳公路白埕路段水泥化工程,以及架設全村高架路燈、村中行道樹、花壇綠化;修建全村基耕路32條,長3公里,維修大峻溝,清淤3000多米,重新規劃2條防風林帶,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良好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格局。村先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明星村”;市委評為“全市農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市“敬老造福”工程先進單位;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第五屆、六屆、七屆、八屆“文明單位”、“社會進行進步村”、“全面工作先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