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陵園簡介
白城市烈士陵園座落在長白公路距離市區3公理處,抗洪紀念塔南側,占地面積6.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是一座開放式、花園式、集教育、遊憩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築群。白城市烈士陵園的前身是由遼吉省委、遼北省政府組織籌建的“遼北烈士陵園”。
在陵園的西部建立了木柄手榴彈形的烈士紀念碑,有省政府主席
閻寶航、省委書記陶鑄、省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同志的題詞。紀念碑的東側,是安葬著為革命捐軀的烈士碑林。這裡樹木蔥鬱、雅致宜人,成為民眾祭掃和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1999年市政府按照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決定異地新建,2001年10月25日白城市烈士陵園正式竣工。經過多年的辛勤建設,白城市烈士陵園經發展成為擁有鶴城英雄紀念碑、臥式墓群、無名英雄紀念碑等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陳列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展區,收藏著實物、照片、文字等珍貴的史料,集中反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白城地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積極奮戰的革命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祖國建設事業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的奉獻精神,向世人展示出了一幅幅壯麗的歷史畫卷。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
主要展覽
無名英雄紀念碑
在烈士陵園臥式墓群的西方是無名英雄紀念碑,無名英雄紀念碑安葬著45名無名烈士的骨灰。無名英雄紀念碑以火炬的樣式展現,象徵著革命烈士的精神、意志將會像火炬一樣生生不息、光照後人,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更為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加了星火燎原的一筆。
烈士陵園臥式墓群
烈士陵園臥式墓群內共安葬147名革命烈士的骨灰,其中有十六位是蘇聯紅軍,一名日本國籍烈士,和眾多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較為知名的有李潤詩、孫瑞符、施介、李佳琦等。整個臥式墓群呈扇形階梯狀分布,與鶴城英雄紀念碑遙遙相望,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紛紛前來祭掃、緬懷先烈,為大力弘揚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加了重要內容。
烈士陵園碑文
大門的左側為烈士陵園的碑文。碑文主要介紹的是從1947年建園到2001年移地興建的整個概況以及對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時期中犧牲烈士的追思。目睹先烈遺蹟,凝思英雄壯舉,必將激發我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用政治、經濟、文化跨越式的發展理念來建設白城,發展白城。
革命烈士陳列館
革命烈士陳列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展區,收藏了彭真、洪學智、林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當時的省委書記陶鑄同志、省政府主席閻寶航同志、省軍區司令員鄧華同志為革命烈士的題詞,同時收集了大量的烈士遺物,如馬應健烈士曾用過的背包、水壺、望遠鏡,趙名歧烈士曾用過的水碗、手戳、膠鞋,陶鑄同志寫給張志明烈士的親筆書信、著名的文藝工作創作者凌霞烈士為郭若同志的《從黑暗到光明》所譜的曲稿等等,還有許多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眾積極支援前線、送子參軍的珍貴圖片。革命烈士陳列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增添了厚重的史實資料。
鶴城英雄紀念碑
鶴城英雄紀念碑,碑高21.7米,四周有224根花崗岩圍欄,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象徵著鶴城人民永遠緬懷革命先烈。在它的兩側有兩個五星廣場,象徵著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齊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
所獲榮譽
白城市烈士陵園以“褒揚烈士,教育後人”為宗旨,科學謀劃,不斷創新,勤奮工作,堅持不懈最佳化育人環境,創新內容形式,強化輻射效能,提升服務水平,使其愛國主義教育陣地、熔爐作用日益凸現,白城市烈士陵園也因此先後被命名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吉林省國防教育基地”、“吉林省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白城市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示範基地”、“洮北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殊榮,2009年,白城市吉鶴靈苑還被評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重大紀事
1947年
1947年,在遼吉省委、遼北省政府的組織籌建下,“遼北烈士陵園”建成。
1968年10月1日
當時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安葬在市區解放廣場的十六位蘇聯紅軍烈士骨灰移到烈士陵園。
1975年
白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維修並規劃了烈士陵園。在維修陵園的同時,將安葬在西烈士墓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傷的志願軍戰士,經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八後方醫院醫治無效而死亡的七十五位同志移到了烈士陵園。
1999年
根據城鄉總體建設規劃的要求,革命烈士陵園進行了移地興建。
2001年10月25日
在2001年10月25日革命烈士陵園移地興建工程竣工,總投資1000萬元。是一座開放式、花園式、集教育、遊憩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築群,免費為民眾瞻觀的大型公益性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