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白地院始遷祖侯公路過白地院,見土白,故名白地院。
白地,地傑人靈,英才輩出,子孫繁衍,瓜瓞綿綿。五修入譜,人口上萬,徙外者星羅棋布,以蜀、貴、陝三省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地院
- 名字有李艾:當年白地院始遷祖侯公路過白地院
- 時間:1381年
- 白地:地傑人靈
來源,歷史沿革,始遷祖,
來源
當年白地院始遷祖侯公路過白地院,見土白,故名白地院。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命各州縣劃分里甲,城區稱廂,
農村稱都,統稱為里,每里各編10甲,每甲由11戶組成。並編造以戶為主,詳列丁口、田產以及應負賦役的簿冊4份,分存各級政府作徵收賦役根據,命名為“黃冊”。當時,新化編戶21里,城區1里(在城廂)、農村20里。縣西南為大陽鄉,轄10里。當時白地院屬太陽七都洋溪村。
道光十二年(1832年),崇瓦村分為崇溪、瓦窯村,全縣又為128村。鹹豐年間,為抵禦太平軍,新化設局辦團練,以團統轄各村。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將全縣127村(在此之前,崇溪、瓦窯兩村又合為一村)劃為16團管轄。
當時白地院屬敦信團白塘村。
民國成立後,行政區劃仍沿襲清制為1廂4鎮11鄉。白地院屬蒼桐鄉。
新中國建立後,49年屬第五區;58年屬洋溪公社;69年屬洋溪區;86年屬洋溪鎮。後面因為院子太大,改為兩個行政村,即白井村和白地村,雖然分家,但實為一家。
始遷祖
遠祖派衍轟公系,第十三世祖侯公,諱君政,生於宋淳佑年間,世居梅邑五里黃泥坳老屋場。宋端宗末年,攜家徙西南二十五里而居,因其土白而命名為“白地”。此地荊莽荒廢,然地理條件優越。上鄰洋溪市,下達古塘,面鄰洋水,四旁有貓兒、鵝公、淡家、汪家等十八洲環抱。四周有千年古樟,直聳雲霄,其中一樟一檀,並生一起,稱為“三把半羅傘”。另有一稠,其根座已進石碑,深尺余,外地罕見。真是青山不老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實乃臥龍棲鳳之所。
侯公有愚公之志,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開渠引水,築路掘井九,因稱“九井十八灘”。雇名匠於天井刻鯉,自書畫石板雕花,稱為“天井養鯉魚”。造陰河,直通洋水,長若兩里,縱放鵝鴨,古蹟稱“陰河養鴨子”。興水利,架石橋,先購機栗山,乃長蛇之首,再置溫江山之業,丹鳳朝陽,白地開基之古蹟,流傳千古。
侯公忠厚傳家,庭訓有方。生子壽卿,時稱“奇童”,五歲入讀,過目不忘,邑庠生,群稱“文中傑士”。卿生繼孫、貴孫。繼無考,貴祖為開葬溫江山之始祖,再傳衍發福、祿、喜、禮四大房。貴生延秀、延用。惟用祖天生剛直,不甘人後,往應役開衛軍,征戰沙場,屢建奇功,效國捐軀,時年廿九歲,開葬大岸團,又名大栗山,後因墓基遭毀,1995年五修時,同秀祖改葬角塘拖里祖山,建合冢墳台,修墓誌,刻碑文,永垂不朽。而秀祖憫弟早亡,友愛篤至,恩撫幼侄,視若親生,田園廬室,均分不二,乃至福祖兄弟,弘復前業,家道維新,立戶曰“忠”,編入太陽七都五甲,即先進公派下五十三戶之“忠戶”也。
白地,地傑人靈,英才輩出,子孫繁衍,瓜瓞綿綿。五修入譜,人口上萬,徙外者星羅棋布,以蜀、貴、陝三省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