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茯苓(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中藥飲片)

白土茯苓(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中藥飲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茯苓,中藥名。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I),棕櫚酸(palmaitic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白土茯苓
  • 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 外文名稱: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 :百合科
  • 性味:甘,淡,平
  • 出處:《中華本草》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
形態特徵,主治,生長環境,採收和儲藏,分布範圍,功效分類,生藥材鑑定,

形態特徵

肖菝葜 攀援灌木。無毛,小枝有鈍棱。葉互生;葉柄長l-3cm,在下部1/3-1/4處有卷鬚和狹鞘;葉紙質,卵狀被針形或心形,長6-20cm,寬2.5-12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有短尖頭,基部多少心形;主脈5-7條,小脈網狀。傘形花序生於葉腋,或生於褐色的苞片內;總花便扁,長1-3cm;花序托球形;花梗纖細,長2-7mm,雄花花被筒長圓形或倒卵形,長3.5-4.5mm,頂端有3枚鈍齒,雄蕊3枚,長約為花被的2/3,花葯長為花絲的1/2強;雌花花被簡卵形,長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頭3裂。漿果卵圓形。

主治

小便淋澀;白濁;帶下;癰腫瘡毒,扭傷,消腫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邊雜木林下。

採收和儲藏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蘆莖,洗淨,切片,曬乾。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白土茯苓白土茯苓

功效分類

清熱利濕藥;解毒消腫藥

生藥材鑑定

1.性狀鑑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長10-30cm,直徑5-8cm,表面黃褐色,粗糙,有堅硬的鬚根殘基,斷面周圍白色,中心黃色,粉性飲片厚l-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點,質軟,味淡。
2.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表皮多脫落,下皮細胞3-5列,黃棕色,排列緊密,壁較厚,可見壁孔。皮層散有粘液細胞,內含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多為周木型,木質有數個直徑近似的導管。
3.理化鑑別:參見“土茯苓”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