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時

白嘉時

白嘉時(Claude Bramall Burgess,1910年2月25日-1998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及殖民地官員,在1964年到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任職合作與發展部的部門首長,至1973年由於英國退出聯盟而離職。並在1974年至1982年於歐共體擔任部長,主理香港與歐共體成員國之間的商務關係。曾自1958年至1963年在港英政府出任輔政司一職。任內曾對香港人口急升的問題表示擔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嘉時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10年2月
  • 逝世日期:1998年11月2日
  • 性別:男
人物檔案,個人信息,生平,家庭,個人榮譽,知識拓展-五月移民潮中的白嘉時,

人物檔案

身份:政治人物
職位:英國外交及殖民地官員

個人信息

白嘉時在1910年2月25日出生,籍貫為英格蘭赤郡韋弗鹹(Weaverham)。父親名叫喬治·赫伯特·白嘉時(George Herbert Burgess),而母親則名叫馬撒·伊莉莎伯·白嘉時(Martha Elizabeth Burgess)。白嘉時早年入讀埃普沃思書院(Epworth College),後來在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畢業。
圖片圖片

生平

參與會議 在1932年,22歲的白嘉時加入香港的殖民地行政服務機關,出任遠東見習官。至1940年,由於局勢關係,白嘉時被委任到皇家炮兵隊服役,未幾在1941年遭敵軍俘虜,被關進戰俘營,到1945年才獲得釋放。戰後在1946年以陸軍中校的身份從皇家炮兵隊退役。 自1946年至1948年,白嘉時獲英國政府聘任到殖民地辦公室供職,此後在1951年到倫敦的帝國國防學院深造。學成以後重回港英政府,曾經在政府不同部門供職。在1957年12月,白嘉時獲時任總督柏立基委任為署理輔政司,接替卸任的戴維,隨後又在1958年2月正式出任此職。擔任輔政司任內,時值國內動盪不安,大批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以致本港人口急速增長。對此,白嘉時曾表示非常擔憂,並擔心香港社會長遠會因此崩塌。 為了解決人口問題,當時政府曾努力開展民生基建和教育的建設,當中,白嘉時又對房屋事務尤為關注,致力發展多層公共屋邨。而在1959年10月26日,白嘉時就曾經以署理香港總督的身份,前往黃大仙主持香港第一百幢公屋的落成典禮,白嘉時在典禮上的演講對香港政府興建公屋的方針加以強調,他表示: “ 如果我們要達至這個目標(為低下階層提供充足廉租屋),我們每一刻也不可讓我們的熱忱和決心有所退縮…… ”
圖片圖片
離開香港後,白嘉時在1964年到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任職合作與發展部的部門首長,至1973年由於英國退出聯盟而離職。並在1974年至1982年於歐共體擔任部長,主理香港與歐共體成員國之間的商務關係。在1998年11月2日,白嘉時去世,終年88歲。

家庭

白嘉時在戰後1952年迎娶瑪格麗特·瓊·韋布(Margaret Joan Webb)為妻,兩人育有一子,唯夫婦二人在1965年離婚。在1969年,白嘉時又與琳達·內特爾頓(Linda Nettleton)結成夫妻。琳達·內特爾頓來自美國紐約,父親名叫威廉·戈佛亞·比爾比(William Grothier Beilby),兩人並無任何子女。

個人榮譽

OBE (1954年)
CMG (1958年)
JP (官守)

知識拓展-五月移民潮中的白嘉時

1962年4月4日,一艘由廣東海豐縣偷渡到香港塔門海平洲的漁船,船身入水沉沒,船上有一家六口,四男二女,年齡由十三至二十一歲的青年,被香港漁民救起,送抵大埔,隨即被警方悉數遣返大陸。當時香港中文報紙大肆批評香港政府處理這件事件不夠人道,不應該把年青偷渡者遣返。《星島日報》更以近半版的篇幅,標出“六逃亡者不獲人道待遇竟被解回大陸”(1962年4月7日)。香港政府為了澄清立場,安排了輔政司白嘉時在4月18日向立法局議員解釋港府立場。“政府對本港三百二十萬人民之福利與生計,至感關切。……為了維持目前本港民眾的生活水準,需要對移民實施限制。”這項聲明,雖然獲得美國《時代雜誌》、《生活》、《紐約時報》轉載,並支持港府立場,但是香港政府期待的兩個效果,卻未能達到:一、令中國大陸官方尷尬,從而加強邊防警戒,防止大量人群湧入香港;二、使香港報界在評論遣返偷渡客時,不能只是考慮人道立場,還要考慮經濟及現實問題。香港政府的用意至為明顯,就是希望香港傳媒在報導非法入境者新聞時,不能只是強調人道照顧的一面,認為他們為逃避政府的管治而應留在香港,而是要考慮到香港有沒有足夠的社區、醫療設施,容納突然大量增加的外來人口。然而,香港傳媒還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來報導移民訊息。
整個4月份,香港報章除了英文報紙、左派報紙及《明報》之外,陸陸續續有零散的報導關於警方在邊防截獲若干偷渡客,或是有多少非法入境者溺斃的事件。從中國大陸非法進入香港的人數不斷增加,引起了香港政府的關注。5月7日,港督柏立基爵士以“非法移民”為主題,向英倫殖民地部大臣拍發電報,指陳自4月以來,由於中國大陸邊防警戒鬆弛,由羅湖、澳門、海路及其他邊界湧入香港的非法移民,不斷增加。4月份最後三天,英方捕獲六百名非法入境者;5月5日一天內捕獲三百人;5月6日捕獲六百人。中國大陸方面,只願意接收由陸路邊界非法進入香港的偷渡客,由澳門及海路進入香港的偷渡客則不願接收,而且接收時間只限定在下午二時至四時。這些情況,使香港的非法入境者問題日益嚴峻。
5月8日,《明報》打破對非法入境者問題不予報導的立場,開始大規模報導移民潮。那一天,《明報》頭版頭條標題:
“爺娘子弟哭相送塵埃不見羅湖橋”
副題為“五百餘偷渡入境者,昨被集體遣返大陸,送行親友臨風涕泣哀聲動地”。
5月12日,《明報》頭版刊出兩欄用特號字的高大橫題“大陸人民波浪式湧入香港,邊境軍警搜捕亦疲於奔命”。文章長一千字,文中插兩個標題,一為“偷渡者皆具無比決心,許多人已偷渡六七次,他們獲大陸批准出境米證即取銷,後退無路唯一辦法就是闖入香港”。另一題為“人浪向香港衝來,廿四小時內不停,當局已感到棘手”。
5月13日,《明報》第一版刊登兩欄高特號字大標題:
“官方公布偷渡者萬人被捕港督昨赴邊境巡視移民營”
新聞頭條標題“港政府首次發表聲明,人潮襲香港數字龐大,非法入境者包括農民、工人及學生”。文中插題“自晨至午捕獲千人,偷渡者如水銀瀉地,分別由沙頭角落馬洲打鼓嶺滲入”。副刊三蘇“怪論連篇”亦開始評論移民潮,與《明報》社論呼應。“怪論”《論台灣如何救濟大陸移民》:“……茶樓酒館亦以此為話題,……一是主張唔遣返回大陸,一是不準居留,一是國際機構解決。”三蘇則建議,台灣派船在公海接,香港在邊境開一水道,引水出海,指點移民如何游水上台灣船。
香港報章在5月中上旬,都以極大篇幅報導移民潮。《成報》5月13日港聞版全版報導“大陸人民非法入境,十一天內數逾萬名”。一直以知識分子為對象、關心大陸事務的《星島日報》,也是在5月15日才以顯著篇幅,報導移民訊息。比起《明報》的大篇幅報導,晚了五天。香港的左派報章對移民潮還是隻字不提。
5月14日,《明報》刊出四段非法入境者新聞,還有兩幅相關新聞照片,顯示軍警押移民上車情況及位於粉嶺警察訓練學校後面專為收容移民而臨時搭建的帳幕。新聞標題突出移民在邊境地區的慘況,“梧桐山中雲愁霧慘,遺下不少傷病婦孺,如不獲救將難逃餓死荒山命運”。
5月15日,《明報》首次就移民問題發表立場。《明報》社評刊登在第一版報頭之下的頭條新聞位置上,社評標題:
“火速!救命!
請立刻組織搶救隊上梧桐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