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喉林鶯上體概呈沙褐色;頭頂的顏色多變,有的與背同色,有的稍沾灰色,有的呈灰色;頭側的色澤亦有不同,一般均與頭頂同色;自嘴基穿過眼,向後伸展至枕部的貫眼紋呈暗褐、或黑褐色;
飛羽褐色,具淡砂褐色羽緣;尾羽幾呈暗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狹緣;中央尾羽灰褐,羽軸黑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除
內翈基部褐色外,餘部及
外翈全白色,羽端具白色楔狀斑。下體白色,胸和兩脅綴以淡粉色。雌雄兩性羽色相似。
虹膜鮮黃色、褐色或內圈淺褐色,外圈乳黃色;嘴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較淡;腳呈黃綠色或灰鉛色。
青海亞種頭頂較灰,上體灰褐色,嘴和翅均較長,第2枚飛羽等於第6或第7枚。
新疆亞種上體砂褐色,頭頂藍灰;第2枚飛羽等於第7或第8枚,有時等於第6或第7枚。
大小量度:體重♂11.5-12.5g,♀12-14.8g;體長♂120-124mm,♀126mm;嘴峰♂8.5-9mm,♀9.5mm;翅♂61-68mm,♀62-65mm;尾♂54-61mm,♀54-63mm;跗蹠♂19-22mm,♀2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環境較廣,從山麓的農作區,到森林林緣及僅有疏樹生長的灌叢草坡,平原、湖泊、河流、葦塘、戈壁、荒漠等地灌叢草叢中,裸露多石山丘,荒漠沙丘中。有時亦出現在居民區附近的樹叢灌叢中。
生活習性
該物種的北方亞種在中國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繁殖,為
夏候鳥,部分為
旅鳥。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不斷地在灌木、樹枝間飛上飛下,跳來跳去,有時亦到灌木間開闊地面上跳躍奔跑,啄食灌木根部和地面上的食物,整天很少休息,過著隱蔽生活,不易被發現。有時亦停息在樹頂歇息片刻。
鳴聲以細弱的顫鳴聲開始,發展成尖厲刺耳的嘟音"chikka-chikka-chikka…”重複有序,叫聲為沙啞的"titic”聲及嘁喳聲"tz-tz-tz-tz-zz-zz-zz-zz”。
食物主要為昆蟲,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所食的昆蟲以
鞘翅目為最多,包括金花蟲及其它昆蟲;次為鞘翅目幼蟲,再次為螞蟻。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喀麥隆、查德、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東亞區,歐洲區)、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葉門。
旅鳥:甘比亞、冰島、韓國、葡萄牙、索馬里、美國。
中國
新疆(北部青河、塔城、準噶爾盆地、西部喀什、阿克蘇、天山、南部皮山、且末、中部吐魯番、尉犁、東部羅布泊、若羌)、甘肅(蘭州)、青海(柴達木盆地、貴南、尖扎)、北京(繁殖鳥、旅鳥)、寧夏(中衛)、陝西(定邊、榆林、神木)、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北北部(旅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灌叢中,巢多置於灌木上茂密的枝葉間,距地高0.2-1.5米;在森林地區,有時距地高2米左右,藉助於灌木茂密的枝葉的掩護,一般不易被發現。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葉編織而成,內層為更細的草莖、鬚根和柔軟的植物纖維。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巢的大小為:巢外徑8.5-13厘米,巢內徑5-6厘米,巢高5-7.7厘米,巢深2-5厘米。每窩產4-6枚卵。卵灰白或乳白色,被有褐色或橄欖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17.2毫米×12-13.3毫米。雌鳥當產出4枚卵後即開始孵卵,孵卵期12-13天。雛鳥15天后離巢。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白喉林鶯北方亞種 | Sylvia curruca blythi
| Ticehurst & Whistler, 1933 |
---|
2 | 白喉林鶯指名亞種 | Sylvia curruca curruca
| Linnaeus, 1758 |
---|
3 | 白喉林鶯中亞亞種 | Sylvia curruca halimodendri
| Sushkin, 1904 |
---|
4 | 白喉林鶯阿爾泰亞種 | Sylvia curruca telengitica
| Sushkin, 1925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