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哺雞竹

白哺雞竹

白哺雞竹(學名: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是禾本科,剛竹屬筍用竹植物。竿高可達10米,幼竿逐漸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綠色,常有淡黃色或橙紅色的隱約細條紋和斑塊;竿環甚隆起,高於籜環。籜鞘質薄,籜舌拱形,淡紫褐色,籜片帶狀,末級小枝葉耳及繸毛易脫落;葉舌顯著伸出;葉片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4月下旬筍期。

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浙江杭州及農村普遍栽培。1907年從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雞竹

白哺雞竹筍味鮮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漸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綠色,常有淡黃色或橙紅色的隱約細條紋和斑塊;最長節間約為25厘米,壁厚約5毫米;竿環甚隆起,高於籜環。籜鞘質薄,背面淡黃色或乳白色,微帶綠色或上部略帶紫紅色,有時有紫色縱脈紋,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點和向下的刺毛,邊緣綠褐色;籜耳卵狀至鐮形,綠色或綠帶紫色,生長繸毛;籜舌拱形,淡紫褐色,邊緣生短纖毛;籜片帶狀,皺曲,外翻,紫綠色,邊緣淡綠黃色。
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及繸毛易脫落;葉舌顯著伸出;葉片長9-14厘米,寬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筍期4月下旬。

生長環境

白哺雞竹適生山地、水稻田、沿海塘坡、護塘地等。土壤疏鬆、結掏較好、肥力較高的山地,種植成活率高,而且竹筍產量高,品質好,是白哺雞竹的最適生區;水稻田、含鹽量<0.3%的沿海塘坡,種植成括率高,竹筍產量也較高,品質較好,是白哺雞竹的次適生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浙江杭州及農村普遍栽培。1907年從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

繁殖方法

選擇林地,要先挖好50厘米X50厘米X100厘米的種植穴,穴內放入經腐熟的有機肥及表土,有條件的可用腐熟雞糞、複合肥等配製的營養土,每株10-20千克準備於穴旁。把母竹放入已回填表土並施過有機肥的穴內,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密接,可用營養土和表土混合分層壓緊。竹種好後,澆透水,用支架支撐,再在上面覆蓋稻草,既可以保溫防凍,又能促使早發筍。

栽培技術

合理套種:白哺雞竹造森密度一般每公頃60-750株,間隙大。頭2年及時套種蔬菜、豆類等作物,既能起到以耕代撫作用,提高土地的肥力和透氣性,促進竹子的生長,又能增加收入,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彌補當時開發資金不足的好途徑。
科學施肥:白哺雞竹筍生長快,出筍量多,每年都要從林中帶走大量有機質,必須加強肥水管理,才能保證竹林持續豐產。根據白哺雞竹的生活規律,施肥應盡力滿足其生長、發展的需要。

主要價值

筍味鮮美,供食用;竿可作柄材用。
白哺雞竹作為觀賞竹的種植應與園林造景相結合,大致可採用如下幾種方法:一是在亭、台、軒、榭之旁種植修竹數竿,使建築物掩映於翠竹之中,倍添情趣;二是在牆邊角隅疊石作假山,在旁種以竹子,或以粉牆為背景,種竹數竿於洞門或方框窗之畔,都能造成清幽環境;三是在石徑兩旁種竹數行,造成修竹夾道,使人有曲徑通幽之感。若條件許可,這幾種方法可同時採用,使之成為最佳最美的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