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勉峽鎮
- 面積:189平方公里
- 所屬地區:西鄉
- 人口:12889人
- 地理位置:海拔630米
- 氣候環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現狀介紹,歷史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發展狀況,
現狀介紹
白勉峽鎮位於中國最美麗的茶鄉——西鄉,距西鄉縣城23公里,十天高速公路穿境而過,210國道橫貫東西,鎮政府駐地鏵爐村,系白勉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有九年制學校2所、衛生院2個、金融機構2個,其它駐鎮單位6個,全鎮有工礦企業5個,投資4000萬元的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樹林坪電站落戶白勉峽。
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3874戶12889人,勞動力9214人,基本農田25120畝。白勉峽鎮地形南北狹長,平均海拔630米,境內丘陵為主,南枕巴山,北依漢水,山水相擁,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質肥沃,生態良好,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探明礦產資源有金礦、釩礦、鉛鋅礦、煤礦、錳礦、多金屬共生礦等。
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3874戶12889人,勞動力9214人,基本農田25120畝。白勉峽鎮地形南北狹長,平均海拔630米,境內丘陵為主,南枕巴山,北依漢水,山水相擁,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質肥沃,生態良好,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探明礦產資源有金礦、釩礦、鉛鋅礦、煤礦、錳礦、多金屬共生礦等。
歷史由來
白勉峽集鎮歷史悠久,始建於唐朝,是荔枝古道重要驛站之一,舊時商貿興旺,商賈雲集,富豪鄉紳祈福納財廣修廟堂達108座,素有百廟峽之稱,隨著歷史變遷,逐步演變為白沔峽,直至今日之白勉峽。
建制沿革
1950年設白勉峽鄉、馬家灣鄉,1958年更名白勉峽、馬家灣管理區,1961年建白勉峽、馬家灣公社,1984年改白勉峽鄉、馬家灣鄉。1996年,白勉峽鄉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鏵爐、柳壩、黃泥池、樹林坪、五間房、瓦溪溝、十字路、三汊河8個行政村;洋溪鄉併入馬家灣鄉,面積89.6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馬家灣、長河壩、林寨河、火石灘、李家河、東坪、中心、唐家壩、化家嶺、竹園、雙廟、雙河12個行政村。2011年撤銷白勉峽鄉和馬家灣鄉,合併設立白勉峽鎮。
行政區劃
鏵爐村 | 五間房村 | 樹林坪村 | 瓦溪溝村 | 柳壩村 |
十字路村 | 三岔河村 | 黃泥池村 | 馬家灣村 | 火石灘村 |
雙河村 | 中心村 | 雙廟村 | 林寨河村 |
發展狀況
在西鄉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白勉峽鎮黨政領導班子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凝心聚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圍繞“做強烤菸大鎮、建設產業新鎮、打造經濟強鎮”戰略目標,以新的姿態、新的氣魄、新的風貌,克難奮進,真抓實幹,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茶、豬、煙、林、菌、勞六大產業體系日益明晰,全鎮茶葉面積達3000畝,多個茶廠生產的炒青綠茶獲得省、市、縣金獎、銀獎,年種植烤菸3000畝,成為全縣第二大烤菸生產基地,生豬年飼養量達6萬頭,優質核桃面積達6000畝,成為全縣第一大核桃種植大鎮,食用菌年生產規模達100萬段以上,全年勞務輸出3600人次。201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1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21元。白勉峽、馬家灣兩個小集鎮和四個移民搬遷點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教育、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平安創建深入推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