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噪鶥指名亞種

白冠噪鶥指名亞種(學名:Garrulax leucolophus leucolophus)。分布於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以及中國大陸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冠噪鶥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Garrulax leucolophus leucoloph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鶲科
  • 亞科:畫眉亞科
  • :噪鶥屬
  • 白冠噪鶥
  • 亞種:白冠噪鶥指名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Hardwicke,1815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整個頭、頭側、羽冠以及頦、喉和上胸白色;前額基部、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在白色頭部極為醒目;最長的冠羽後部逐漸變為灰色或棕灰色,緊靠頭部白色之後有一銹紅色或棕栗色領圈,沿頸側延伸至同色的下胸,領圈後的上下體羽概為橄欖褐色。虹膜紅褐色或棕紅色,嘴黑色,腳黑灰色至淡褐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溝谷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灌木和竹叢發達的茂密闊葉林較喜歡。

生活習性

喜結群,即使繁殖期間,也常見3-5隻成群在一起。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躍和喜歡鳴叫,常邊跳邊叫,有時一隻鳴叫,引起群中其他個體跟著高聲齊鳴,叫聲響亮,極為嘈雜、喧譁。多在地上落葉層中覓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西藏(墨脫)
國外分布: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巢為淺杯狀,結構較為粗糙、鬆散,主要由細枝、枯草莖、草葉、竹葉、根和少量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鬚根。巢多置於林下灌木或幼樹上。每窩產卵通常3-5枚,偶爾有多至6枚和少至2枚的,卵純白色、光滑無斑,為橢圓形,大小為2530mm×21-24m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