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日冕17點觀測是2009日全食科學觀測活動項目之一。 沿著日食中心線,在西起雲南、東至洋山港總共2500公里的區域內,從9∶03到9∶43,每隔2分鐘日食路程設一觀測點,一共設約至少17個觀測點,以獲得日全食期間連續40分鐘的日冕特別是內冕的白光像數字資料。如果天氣條件完美,這將是世界首次獲得日食期間長達40分鐘的高時空解析度的難得一見的內冕像。這項計畫稱為“白光日冕17點觀測”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光日冕17點觀測
- 簡介:全食科學觀測活動項目之一
- 觀測方位:西起雲南、東至洋山港2500公里
- 參與研究單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觀測方位,參與研究單位,意義,觀測點,觀測器材與方法,科學研究,日冕,
觀測方位
沿著日食中心線,在西起雲南、東至洋山港總共2500公里的區域內,從9∶03到9∶43,每隔2分鐘日食路程設一觀測點,一共設約至少17個觀測點,以獲得日全食期間連續40分鐘的日冕特別是內冕的白光像數字資料。如果天氣條件完美,這將是世界首次獲得日食期間長達40分鐘的高時空解析度的難得一見的內冕像。這項計畫稱為“白光日冕17點觀測”項目——來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學天文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專家們將緊密合作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參與研究單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學天文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專家們將緊密合作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意義
白光日冕照相是日全食觀測的經典項目,它對研究日冕的亮度、形態、日冕精細結構(如冕流、拱狀結構、冕洞等)、日冕磁場等均有重要意義。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非常稀薄、暗弱,亮度只有太陽本身的百萬分之一,即使在日偏食和日環食的時候也看不到它。
日全食是觀測太陽日冕的最佳時機。不過,對於某一個特定的區域來說,日全食的全食時間持續都非常短,最長也只能是7分多鐘。因而,以往我國天文學家在日全食時觀測到的內冕像和相關數據,都只是短暫的幾分鐘。世界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該項目組織了日全食白光日冕17點觀測點。沿著日食中心線每隔2分鐘左右的食程設定一個。如果成功,將獲得日食期間長達40分鐘的高時空解析度的內冕像。
觀測點
這十七個城市發生日全食的時間段不是完全相同,一些城市可能遇雨、觀測受阻,但至少需在幾個點上要獲取四至五分鐘的科學資料,最後這些城市的資料將匯總進行分析對比。
觀測器材與方法
在日食觀測史上真正能成功得到理想的白光日冕照相也並不多,這是因為要成功獲得這樣的照片對儀器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較高的光學空間解析度條件下,要有幾米長的長焦距照相機;其次,對所有的內冕特徵都要有一個合適的曝光時間;再次,需要一塊合適的徑向減光板,以彌補內外日冕強度的不均勻性。使用精心設計的徑向減光板,天文學家可以拍到1~6個太陽半徑範圍內的日冕白光照片。
這次觀測把太陽的格線分得非常細,基本上在每一度的範圍內要放1800個格,“打個比方,原來我們只能看到人的臉,現在通過高清晰的器材,能看清楚臉上的雀斑和毛孔”。 整個"夸父計畫"都採用成像技術,它所使用的一些特殊成像儀器都要作技術攻關,如中性原子成像儀、太陽白光日冕儀。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季海生介紹,只有在這樣高時空解析度的內冕像下,日冕的謎團才能一一被揭開。比如研究“冕羽”的“羽毛根部”究竟在哪兒,它發生的物理機制是什麼;在不同地點的觀測,也可以有效地觀測到日冕中有沒有低頻震盪,日冕的溫度為什麼會不斷地增加,找到加熱的“點火點”,這對於解決日冕加熱這樣重大的太陽物理課題有望是一個有力的推動。除此之外,如果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等活動現象,結合全隊4顆對太陽觀測的衛星,天文專家們將有可能深入探討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物理機制,並在此方面取得重要科學突破。
科學研究
這次集體觀測有幾大期待:尋覓日冕中可能存在的Alfven波、觀測日冕中的拋射活動等。這些都將推動對太陽物理重大課題的研究。
日冕
日全食時,黑暗的太陽外圍是銀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似地扣在太陽上,叫做“日冕”。它的光芒實際上來自太陽的大氣層,其亮度只有太陽本身的百萬分之一,因此只有在發生日食時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