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企業標準化套用現狀介紹
為加強電力行業標準化管理,促進電力工業技術進步,根據國家標準化工作的有關規定,結合電力行業的實際情況,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於1999年6月正式頒布了《電力行業標準化管理辦法》,辦法第二十三條明文規定:“電力企業不得無標準作業。”為了進一步做好電力企業標準化管理工作,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於2008年5月聯合下發了《電力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試點及確認工作實施細則》,明確規定電力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分為A、AA、AAA、AAAA四級,並確定了首批65家電力企業進行試點,後又擴展至88家,截至目前試點企業中已有13家通過了AAA級確認,有40家通過了AAAA確認,可見電力企業對標準化管理的認可程度,同時也彰顯了標準化管理對電力企業的重要作用。發電企業屬於生產型企業,生產是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運行管理就是針對生產現場的生產系統設備和生產一線的運行人員的管理,運行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生產現場的工作環境和生產一線的工作場合決定了運行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設備和人同時作為運行工作的管理對象,也決定了運行管理工作的複雜性。運行管理如此重要、如此特殊又如此複雜,標準化管理對運行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運行管理標準介紹及套用
各行各業的行為和發展都有法規和制度來約束,也正是因為所有的行為都有法可依,才會取得發展和進步。電力行業中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度、巡迴檢查制度和設備定期倒換及試驗制度(簡稱“兩票三制”)不但是電業安全生產保證體系的幾項最基本的保障制度,而且是我國電力行業多年運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說“兩票三制”對應的管理標準即工作票、操作票使用和管理標準、運行交接班管理標準、運行巡迴檢查管理標準和設備定期輪換及試驗管理標準是對運行管理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規矩”。認真學習、嚴格執行、切實貫徹“兩票三制”管理標準是對發電企業運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工作票、操作票使用和管理標準
“兩票”作為安全生產管理的基礎,是火電企業安全生產最成熟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兩票”本身的功能是針對人員和設備安全的技術保障,而“兩票”的管理制度是發揮“兩票”功能的管理手段。工作票制度是聯繫運行與檢修、維護部門的工作紐帶,是保證現場生產有序進行的組織措施。工作票的安全措施是保護人員和設備安全的主要屏障,安全措施的審核和落實是工作票執行的重點環節。操作票是規範運行人員操作的基本手段,也是防止運行人員誤操作的主要手段。操作票的監護和復誦制度是防止誤操作的第二道防線,也是落實操作票管理的重點環節。將“兩票”的管理上升為管理標準也是對“兩票”工作重要性的體現。工作票、操作票使用和管理標準中明確指出:為保證員工在生產活動中的人身安全,防止誤操作事故的發生,電力生產的各項運行操作、檢修、維護、試驗等工作都必須使用操作票或工作票,為規範對“兩票”的使用和管理,制定本標準。標準中對工作票和操作票的使用提出了如下的原則要求。
(1)“兩票”的使用和管理要做到標準化、規範化和程式化。應建立標準操作票和標準工作票票庫,標準票的覆蓋率要努力達到100%。
(2)要加強對“兩票”執行過程的管理。任何作業人員除嚴重危及人身、設備安全的緊急情況下都無權無票作業。現場作業必須做到100%開票,票面安全措施、危險點分析與控制措施及兩票執行環節必須100%落實。
(3)實現標準化作業是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克服工作過程中人員行為隨意性的重要措施,使用標準操作票和標準工作票後,正確填寫和使用“兩票”仍然要作為員工培訓的基本內容。“兩票”管理工作一直在與時俱進,最早的“兩票”都是人工手寫內容,辦票的各個環節都是人工手持紙質票進行辦理,對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依賴較大,隨著信息化、標準化的普及套用,大部分發電企業實現了標準工作票、標準操作票管理,通過兩票管理信息軟體實現了“兩票”的信息化管理和標準化管理,減輕了人員的工作量,但對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的要求並沒有降低。
運行交接班管理標準
運行交接班管理標準是運行管理工作的一項基本管理標準。電能不能大量存貯的特性要求我們的輸配發電運行工作必須24小時不間斷開展,這就催生了交接班制度的誕生。
1、建立運行交接班管理標準的必要性
運行人員的交接流動和輸配發電設備的動態運轉本身就孕育了事故和異常的隱患,交接班前後的一個鄰近時間段,有人稱之為“注意力低峰”。交班者注意力放鬆,接班者還未完全進入“角色”。有時在交班前,為了趕在下班前完成某項任務,草草收尾,因而遺漏某個操作或有意違規,以達到加快完成任務的目的。結果導致嚴重的事故,甚至把集體艱苦奮鬥多年的事業毀於一旦。在交接班前後,不但容易出現事故,而且一旦發生事故,由於不易做到指揮統一,協調一致,還可能擴大事故。此種血淚教訓,國內外都有過。所以必須依靠嚴格的交接班制度來保證整個運行工作不因人員的交接而受到影響。我們運行工作的交接班表面上移交的是崗位工作實質是移交的“安全”。發電系統的安全、運行人員的人身工作安全、運行設備的安全是交班和接班的實質內容。每一個運行人員如果能在心裡這么理解交接班制度,交班和接班人員都一心為“安全”,自然就會做到交的仔細明白,接的清楚放心。
2、運行交接班管理標準主要內容
標準中對交接班的主要交接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運行方式及變更情況;重要缺陷及惡化情況;運行操作及檢修情況;調度命令及領導指示;保護投退及設備異動;煤質變化與預計工作;異常事件與處理經過;潮流分布與負荷預計;定期試驗及輪換情況;其他主要交代事項等。標準對交接班的方式進行明確規定:接班人員接班前30分鐘進入現場,按照分工對生產現場進行檢查,並與交班人員交流相關信息,接班前10分鐘由值長主持召開班前會,會上首先要對人員到崗情況、精神狀態進行進行檢查,要明確機組當前運行方式、主要缺陷、設備檢修情況、當班可能要進行的重要操作等。針對工作安排布置工作,對重要操作做好操作準備及危險點分析,組織人員對可能出現的異常狀況做好事故預想,使班組成員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識。交接完成後由交班值長主持班後會,總結講評本值工作得失和安全情況,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忽視安全、違章作業等不良現象,制定防範措施。接班後15分鐘內,外圍崗位的接班負責人,向值長匯報交接班及設備運行情況。
標準中對不能交接班的10種情況進行了明確規定:接班人員未到崗;正在進行重大操作或事故處理;重要交班記錄與實際不符;重要異常無分析無控制措施;定期工作無故未進行;轄區文明衛生不達標;接班人員精神狀態不正常;工器具不齊全未記錄未明確責任;機組重要參數不穩定;已消缺完成的缺陷未驗收。
運行巡迴檢查管理標準
運行巡迴檢查管理標準是保證運行人員順利交接班、保證當班時段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基本的管理保障,是及時發現設備缺陷、設備異常運行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證設備安全正常運行的有效制度。
1、建立運行巡迴管理標準的必要性
設備的正常服役是一個動態的、較長時段的運行周期。即使控制指令和外界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設備本身的因素也會導致運行工況的變化。如果控制指令和外界因素髮生改變,設備運行工況的變化會更加明顯,所以詳細全面可行的巡迴檢查是至關重要的。而正常備用設備我們都很清楚它就是運行設備的直接後備力量,是我們機組安全運行強有力的第二道保障,對備用設備的巡迴檢查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對於單機容量大、調峰作用明顯的機組,對現場所有設備進行認真全面巡迴檢查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對運行人員本身來說,通過認真周到的現場巡迴檢查,對現場設備的實際狀況做到了心中有數,在控制室的監盤工作也就會踏實放心,切實可行地執行好巡迴檢查制度也是運行人員自己的一粒定心丸。
2、運行巡迴檢查相關規定
標準中對運行巡迴檢查的分類進行了明確規定:主要分接班前檢查、班中巡迴檢查、特殊情況下巡迴檢查。運行人員需提前30分鐘進入現場,按接班巡迴檢查分工進行檢查。班中的巡迴檢查嚴格按照巡迴檢查標準執行。以下特殊情況下應增加巡迴檢查次數同時對發現的異常參數及時分析、匯報:
(1)設備存在一、二類缺陷,新投運的設備、主要輔助設備失去備用時,要進行不定期巡迴檢查,至少每小時對其巡迴檢查一次。
(2)雷雨、大風、大雪、大霧等惡劣天氣到來前、後,要對室外電氣設備、煤場及其重點設備加強檢查。
(3)在夏季大負荷高溫天氣時,要重點加強變壓器冷卻系統、主、輔機各冷卻設備及轉動設備的軸承溫度、凝汽器真空、水塔水位等設備、參數的巡迴檢查。
(4)在冬季遇有寒流時,要對轉動設備冷卻水、油系統電加熱、蒸汽伴熱、室內外開關櫃、開關箱內電加熱裝置、室外閥門井、水塔結冰等重點加強巡迴檢查。
(5)新投產設備、大修或改進後的設備第一次投運時。
(6)在設備啟停過程中,特別是在設備啟動過程中,必須進行就地檢查監視,待設備運行穩定後方可離開。
(7)機組處於異常運行、特殊運行方式。巡迴檢查傳統的管理方法一般採取就地簽到本、巡迴檢查記錄本、就地放置事故點等。隨著科技信息化的發展和普及,目前部分電廠實現了使用手持式巡點檢儀器終端進行現場巡迴檢查,現場錄入終端的數據可以傳回管理軟體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後期精密分析。
運行巡迴檢查管理標準中對採用巡檢信息系統的管理進行了明確規定:
1)使用巡檢系統的企業可不使用巡迴檢查表,但在智慧型巡檢系統中應參照巡迴檢查表中的有關要求,明確檢查項目的標準和參數,明確參數的預警值和報警值。
2)發電部門應指定專人負責巡檢系統的維護和軟體修改。對長時間停用或檢修的設備,應根據情況修改巡檢計畫或停用相應的巡檢點。特殊情況下需加強巡迴檢查次數時,發電部應及時更改該巡檢部位的巡檢次數。
3)巡檢人員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按對應巡測點進行巡檢和讀卡,巡檢結束後應及時將數據傳輸到主機。巡檢系統有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時要及時匯報,巡檢系統故障期間各崗位按企業巡迴檢查制實施細則中有關要求進行設備檢查。
4)發電部門應不定時抽查員工對巡檢系統使用情況,每月月底對各崗位巡檢率、巡檢正確和到位率進行統計與考核。設備巡迴檢查制度的嚴格執行能夠及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況及變化規律,及時發現設備缺陷、故障或隱患,對確保全全生產起著重要作用。發電企業的設備巡迴檢查制度要對巡迴檢查的人員、方法、路線、項目、次數等有明確、詳細的規定,以保證檢查工作的協調統一、規範。
設備定期倒換和試驗管理標準
設備定期倒換和試驗制度顧名思義分為設備定期倒換和設備定期試驗兩大部分。定期輪換是指運行設備與備用設備之間輪換運行,定期試驗是指運行設備或備用設備進行動態或靜態啟動、傳動,以檢測運行或備用設備的健康水平。
1、建立運行巡迴管理標準的必要性
由於輸配發電系統具有長周期連續運轉的性質,而運行設備有可能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異常和必須進行定期維護檢修,所以我們的一些主要輔機設備都設計安裝有同等出力的備用容量。在運行設備和備用設備之間進行定期切換是我們設備定期倒換工作的全部內容。另外,一些只有在特殊運行方式或工況下才需要運行(活動)的設備和一些重要的備用設備,由於較長時間處於停運或靜止狀態,為了保證他們能夠在需要時正常啟動(動作)正常工作,我們必須進行定期試驗。該標準的目標很簡單但很重要就是:保證運行設備安全可靠運行,備用設備可靠備用。定期試驗的結果只有兩種:證明可靠備用和發現異常。發現異常後立即進行維修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更好地更有效地保證了可靠備用同時也避免了關鍵時候掉鏈子現象的出現。
2、設備定期倒換和試驗管理標準的主要內容
標準對設備定期試驗及輪換的內容進行了規定:一般按鍋爐、汽機、電氣、化學、除灰、輸煤、脫硫脫硝等專業分工;按照每值、每日、每周、每輪值、每月、每季、每年的周期進行,同時兼顧不同季節、不同負荷和運行方式開展;定期工作必須嚴格執行操作票制度,每項工作必須有標準的操作票。定期工作開始前,做好危險點分析、防控,確保操作安全。標準中規定符合下列情況時,並經總工程師或主管生產的領導批准後可不進行定期試驗和設備輪換,但必須將原因記錄清楚,在條件具備時相應的班組要及時補做,並將試驗情況詳細進行記錄。
(1)設備有明顯缺陷,如經試驗將引起缺陷發展或導致運行工況惡化,影響機組安全運行。
(2)設備或系統運行方式處於不穩定狀態或不具備試驗條件,若經試驗或輪換,可能造成設備異常或事故。
(3)備用設備失去備用。
(4)執行特殊時期安全措施,涉及主機安全及重要輔機安全的定期工作。
(5)定期工作規定的轉動設備互聯試驗和切換運行日期若發生在當月第一次機組啟動之後,則當月定期工作規定的轉動設備互聯試驗和切換運行可不進行。
(6)其他由有關技術管理部門明文確定暫時不進行的定期工作。
傳統的設備定期試驗和倒換基本上“啟動—停止”兩步走。隨著新技術的套用,設備定期試驗和倒換也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凝結水泵等基本全部進行了“一拖二”高壓變頻改造,有效地降低了凝結水泵電耗,但同時使得凝結水泵的定期倒換工作變動十分複雜(至少啟停5台次),操作風險增加同時變頻器作為新的故障源,凝泵系統故障風險增加。這些新問題的出現,要求對設備定期輪換和試驗管理標準、工作票、操作使用和管理標準進行及時的修訂和補充,進行預防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