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站村

該村隸屬昌平區流村鎮,地處流村鎮西部,距鎮政府10公里,區政府25公里,距357路公車站2公里,交通便利。南溝水庫坐落在該村,自然泉水豐富,庫容量24萬立方米。全村總面積3700畝,山場面積3358畝,退耕還林面積66畝。全村30戶86口人,其中非農業戶數5戶6口人。勞動力43人,其中男勞動力23人,女勞動力20人,非農勞動力5人,姓氏以劉、張兩姓為主,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發電站村
  • 行政區類別: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面積:3700畝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村鎮建設,村史榮譽,

歷史沿革

該村起源於清朝末年,劉、張兩姓四大戶人家從瓦窯村搬到此處居住。據說當時該村是一個三角之勢的居住點,在水庫里側東山坡根有五戶人家,姓劉,小地名叫“念坊”,大壩外的南坡根有四戶人家,分台上台下,這個居民點叫“口上”,是去菩薩鹿及妙峰山的必經之路。和“口上”相對的西坡根有幾戶人家叫“水碾”,據老人講當時這裡有4台水碾,把松樹皮碾成粉末狀,然後加膠壓製成香,據說當時妙峰山、瓦窯棋盤山廟會,白瀑寺廟會都用這裡生產的香。碾子轉動是利用水落差的推動力來運轉的,所以叫“水碾”。
該村從建國初期的互助組,初高級農業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一直歸屬於菩薩鹿行政村。後來因開會,出工不方便,於1960年開始從菩薩鹿村分離出來,取名叫發電站村,村名源於1957年全國掀起興修水利,在該村修建一座小型發電廠。

自然環境

山高谷深,植被茂盛,植被覆蓋率在95%以上,空氣新鮮,水資源豐富,有天然泉水。

經濟發展

近幾年,該村依託地域優勢,水資源豐富的特點積極發展經濟,種植了30畝香椿園,20畝柿子園,果品收入逐年增加。並利用閒置的山洞種植鮮菇,年種植量在5萬袋左右,經濟收入4萬元,解決就業人數10人。
村山場面積廣闊,屬於生態村。2004年12月組建了生態林管護隊,主要負責生態林的撫育,病蟲害防治,冬季防火等工作。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截止到2006年底全村總收入33萬元,人均收入3840元。該村地處交通要道,是去菩薩鹿、韓台、狼兒峪等村的必經之路。高芹路從村中央通過。在這種良好的旅遊環境下,2005年有6戶農家作為民俗接待戶,積極發展民俗生態旅遊,推出採摘、餐飲、住宿一條龍服務,並把村里種植的鮮菇作為餐桌上的主要原料,推出蘑菇餃子、蘑菇包子、火鍋等特色食品,突出該村的特色。

村鎮建設

近幾年,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幾項民心工程。1958年通電。2003年低壓大改,建配電室一座,面積40平方米,更換電線桿30根,更新線路3000米,變壓器從原有的80千伏安,增值為100千伏安,滿足村民用電。1989年村內第一次安裝自來水,並建蓄水池兩個。1993年自來水改造3000米,2004年自來水再次改造,修蓄水池一座,安裝鐵管2500米,村民吃水徹底解決。
村公益事業也得到了發展,2006年新建大隊部7間140平方米。全村改廁6戶,安裝路燈11盞,修防洪牆1處300米450立方米,河槽一處全長320米490立方米。為全村30戶村民安裝有線電視,並建了醫務室40平方米,村民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整體素質,形成了和諧穩定的村風。
現任書記張振友多方聯繫、爭取資金,修建電井、蓄水池、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建設停車場和休閒場地,為村民提供休閒場所;疏通河道,排除洪水隱患;關注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為民眾做牆體保溫工程,加強了黨組織在村民中的光輝形象。

村史榮譽

1960年成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劉存,任職5年;第二任書記張志芳,任職2年;第三任書記劉玉成任職20年,第四任書記張志海任職2年,第五任書記張志全,現任書記為張振友,發電站村黨支部經過多年發展已有正式黨員13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