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現新青年
- 發起者:南方周末
- 發起時間:2012年
- 針對人群:年輕人,青年男女
發現新青年,背景,南方周末高校行,2012年度系列活動,5月13日廣州中山大學,6月21日白先勇走進中大談“父親的身影”,11月6日蘇州大學,關於南方周末,
發現新青年
背景
據估算,2012年中國90後人口約1.2億。2012年,90後應屆畢業生大軍開拔。接下來的10年時間,中國90後將填滿高校。這些代表著中國未來的新生代,該如何定義?他們將以怎樣的姿態走向世界?《南方周末》期待與你一起共同尋找這些命題的答案。
南方周末高校行
南方周末高校行,是南方周末十年積澱的活動品牌,旨在向全國廣大高校人群傳遞中國優秀媒體人的新聞理念。今年南方周末除了繼續向廣大青年們引薦了南方周末最優秀的編輯記者團隊外,還將根據每場主題引入不同外部嘉賓,為新青年們獻上涵蓋文化、科學、經濟、動漫、體育和公益等更多主題的精神盛宴。
2012年度系列活動
5月13日廣州中山大學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曾經以“唯有讀書高”的中國人,正面臨著一種什麼樣的讀書窘境?據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有評論稱:今天的中國式教育讓學生們的閱讀習慣愈發功利化,和投資一樣崇尚起“短平快”。
中國高校的青年們還讀書嗎?讀什麼書?在什麼地方讀書?用什麼工具看書?……這些問題,一些文化學者試圖在一場主題為“讀什麼書啊?!”的活動中求解。
5月13日晚,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行政樓燈火通明,由南方周末主辦的“讀什麼書啊?!——新青年·新閱讀·南 方周末高校行”活動在四百座會議廳中火熱進行。
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主要譯者林少華、《追風箏的人》等名作譯者李繼宏、廣州方所文化活動策劃人徐淑卿、南方周末文化部總監袁蕾及南方周末新媒體產品經理兼《三體》iOS版策劃人夏書予受邀擔任本次活動嘉賓,與在場的數百位青年分享閱讀心得,並與中山大學的新青年代表們展開主題對話。
6月21日白先勇走進中大談“父親的身影”
6月21日晚7點,受南方周末-發現新青年、方所和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邀請,當代文學大家白先勇走進廣州中山大學懷士堂,與中大學子分享自己心中“父親的身影”。1987年,離開大陸38年之久的白先勇第一次回到廣州,就是在這座禮堂里演講。25年後,再次回到這裡,白先勇不是為了他的崑曲,也不是為了他的小說,而是為了他的父親——國民黨高級將領,常被人誤解的“大軍閥”白崇禧。
儘管沒趕上一個好天氣,白先勇先生的顯赫文名仍然吸引了超過400名觀眾冒雨到場參與,把座位數不到250個的懷士堂擠得水泄不通。講座一開始,白先勇就談起自己和廣州的淵源。1948年,白先勇隨家人來到廣州東山,就讀於培正國小,後來經香港去了台灣。因此他自稱也是一個“培正生”。1987年他受邀來到中山大學演講,回到了闊別38年的廣州。次年,他的小說《遊園驚夢》改編成話劇,在廣州舉行大陸首演,連演十二場,為此他特地從美國趕回來觀看。
白崇禧十八歲參加辛亥革命,隨後陸續在北伐、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在國共內戰之後退撤於台灣。可以說他的戎馬一生就是民國興衰的完整寫照。白先勇花費多年時間為父親編著了《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完成對父親一生征戰起點的追尋。書中收錄白崇禧珍貴影像、報導剪影共500餘幅,並由白先勇撰寫圖說及一篇篇小故事。每一張珍貴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其中諸多是歷史關鍵時刻的見證。
在本次講座上,白先勇現場展示了書中最經典的部分照片,結合自己的回憶和歷史素材,回顧了白崇禧半生大起大落的戎馬生涯,澄清白崇禧與蔣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歷史誤區。同時也作為一個兒子,回憶了白崇禧作父親的生活點滴。近代大變局下白崇禧令人唏噓的命運流變,也映射出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令在場的80後、90後們也感同身受,感慨連連。
本次廣州之行,白先勇也收穫了許多故人。1987年邀請白先勇到中山大學演講的黃天驥教授來到現場與白先勇敘舊,代表中山大學向白先勇贈送了禮物。北伐名將葉琪之後呂雷聞訊前來,與白先勇作為“北伐二代”相聚。1932年,廣西旅穗同鄉理事會籌辦廣州市私立培桂中學(現廣州第十六中),白崇禧被推舉為首任校董會董事長。當晚,學校領導特地把當年白崇禧為學校首屆畢業生題寫的“儲作棟樑”帶來現場,贈送給了白先勇。
11月6日蘇州大學
11月6日,南方周末“發現新青年”第三場活動走進蘇州大學。主題:“理他呢,想你的!”。由南方周末市場部總監孟登科,南方周末新聞部記者陳鳴、葉飆,CCTV5天下足球編導、記者、《實況足球》中文解說王濤,《搞笑漫畫日和》配音團隊cucn201 白客、cucn201 OneLove等嘉賓,和蘇大學子一起探討“新青年,新理想”。
活動開始,現場嘉賓和觀眾就收到一份特別的理想考卷,需要現場回答三個問題:你以前的理想是什麼?現在的理想是什麼?如果發生變化了,原因是什麼?
首先登場的孟登科追憶了自己從童年到本科、再到職業生涯的理想轉變,“當你理想實現的時候,你會非常的惶恐,因為你的理想是做一名記者。”他坦言自己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認為理想是有邊界的,包括外部的和自身的邊界,“如果你不夠自知,那么在你朝理想邁進時,你沒有辦法去及時地調整自己,這對你會是一種傷害。”現在的孟登科,更多地把愛與關懷傳遞給身邊的人,“能生活得比較好,生活得比較滿足,能給身邊的人做一些貢獻。”
第二個登場的王濤一上台就引起全場同學激動的叫聲。“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賣涼皮,因為賣涼粉的吆喝我學不會,後來學會了,‘大碗的涼粉!’。”惟妙惟肖的模仿頓時讓全場捧腹。話鋒一轉,王濤接下來的話讓同學們瞬間從狂歡跌入冷靜,“我在實況里說過一句話,夢想就是用來破滅的。理想的破滅比理想本身更重要。”
南方周末記者陳鳴引用熱播美劇《新聞編輯室》里的一句話勉勵各位——“未來,我們的後來人會問我們,什麼造就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是我,是我們這代人。”同樣是南周記者的葉飆曾是陳鳴的搭檔,結合自己採訪利比亞戰爭的經歷,他說:“理想是對內認知的一面鏡子。沒有搖擺就不會前進,沒有搖擺就沒有意義。”
最後上台的“日和搞笑漫畫”團隊的cucn201白客、cucn201 OneLove也追憶了大學四年的宿舍生活,“我擦嘞,我勒個去,這些話也是我們大學宿舍四年積澱下來的。”接下來的同學互動環節,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的兩位同學和白客、小愛合作,演繹了現場版《西遊記:旅途的終點》,全場笑聲迭起,掌聲經久不息。
活動結束前,給每個人發了一張理想考卷,答案既有做“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人”的宏偉大志,也有想永遠陪在父母身邊的小小心愿。老師們也紛紛寫出了自己的理想。
關於南方周末
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南方周末》,創辦於1984年。《南方周末》是中國深具公信力和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在全國21個城市有印點,發行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每期發行量超過170萬份,核心讀者群為知識型讀者。《南方周末》受到國際著名新聞機構廣泛關注。美、英、法、德、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家權威媒體對《南方周末》進行過專訪或報導。進入21世紀,《南方周末》數次改版,形成了以新聞(含時局、防務等版)、經濟、綠色、文化、副刊、評論等板塊組成的32版綜合性新聞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