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流行病學調查方案,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學線索、為了解該病流行病學特徵積累數據。
一、調查目的,二、調查對象,三、調查內容和方法,四、調查要求,五、調查資料的分析、總結和利用,附表: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
一、調查目的
(一)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學線索。
(二)為了解該病流行病學特徵積累數據。
二、調查對象
(一)散發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實驗室確診病例。
(二)聚集性病例。2周內,在同一村莊,或在同一山坡、樹林、茶園、景區等地勞動或旅遊的人員中,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出現類似病例。
三、調查內容和方法
(一)個案調查。發現病例後,應當及時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況、家庭及居住環境、暴露史、發病經過、就診情況、實驗室檢查、診斷、轉歸情況等(見附表《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並採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標本,開展檢測(見附屬檔案2《實驗室檢測方案》)。
1. 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民族、住址、職業、聯繫方式等。
2.臨床資料。通過查閱病歷及化驗記錄、詢問經治醫生及病例、病例家屬等方法,詳細了解病例的發病經過、就診情況、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治療、疾病進展、轉歸等情況。
3. 病例家庭及居住環境情況。通過詢問及現場調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員情況、家庭居住位置、環境、家禽及家畜飼養情況時間等。
4. 暴露史及病例發病前活動範圍。
(1)詢問病例發病前2周內勞動、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過有蜱生長的場所,是否有蜱叮咬史。
(2)詢問病例發病前2周內與類似病例的接觸情況,包括接觸方式、地點等。
(二)聚集性病例的調查。在出現聚集性病例或暴發疫情時,應當注意調查感染來源。如懷疑有人傳人可能時,應當評估人群感染及人傳人的風險。應當組織疾控人員或醫務人員,採用查看當地醫療機構門診日誌、住院病歷等臨床資料、入戶調查等方式,開展病例的主動搜尋,並對搜尋出的疑似病例進行篩查、隨訪,必要時採集相關樣本進行檢測。
(三)病例對照調查。通過開展病例對照調查,研究感染、發病等危險因素。選取實驗室確診病例為病例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別同年齡組(年齡相差5歲以內)健康人中選取對照組,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採集對照組的血清標本進行篩查,以排除可能的隱形感染病例。
(四)宿主媒介調查。調查病例居住地和生產活動周圍生境中的動物種類(包括家畜及齧齒動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況,採集動物血清標本和媒介標本進行相關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測,以查明可能的動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四、調查要求
(一)調查者及調查對象。應當由經過培訓的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擔任調查員。現場調查時,應當儘可能直接對病人進行訪視、詢問。如病人病情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無法直接調查時,可通過其醫生、親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進行調查、核實或補充。
(二)調查時間及調查內容。應當在接到疫情報告後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調查內容見附表。調查表應當填寫完整,實驗室檢測結果、病人轉歸等情況應當及時填補到調查表中,以完善相關信息。
(三)調查者的個人防護。在流行病學調查及標本採集過程中,調查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個人防護措施,尤其應當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五、調查資料的分析、總結和利用
(一)在疫情調查處理進程中或結束後,應當及時對流行病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並及時向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二)疫情調查結束後,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按時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及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三)疫情調查結束後,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將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分析結果及調查報告及時整理歸檔。
附表: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
編碼□□□□□□□□□□□□□(編碼規則附後)
1 一般情況
1.1姓名: (14歲以下同時填寫家長姓名)
1.2性別:①男②女
1.3民族:①漢族②其他
1.4出生日期:年月日(若無詳細日期,填寫實足年齡歲)
1.5職業:
(1)幼託兒童 (2)散居兒童 (3)學生 (4)教師 (5)保育員/保姆
(6)餐飲食品業 (7)公共場所服務業 (8)商業服務(9)旅遊服務業
(10)醫務人員 (11)幹部職員 (12)工人 (13)民工 (14)農民
(15)林業 (16)採茶 (17)牧民 (18)狩獵
(19)銷售/加工野生動物(20)離退人員 (21)家務待業
(22)不詳 (23)其他
1.6現住址: 省 市(地、州)縣(市、區)
鄉(鎮、街道)村(居委會)組(門牌)
1.7聯繫電話:聯繫人:與患者關係:
1.8 身份證號:
2 發病情況
2.1發病時間:年月日
2.2就診情況
就診次數 就診日期 就診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級別 診斷 門診/住院病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注: 醫療機構級別:(1)村衛生室(2)鄉鎮級(3)縣區級(4)地市級及以上
2.3 現住醫院入院時間:年月日
2.4住院號:
2.5入院診斷:
2.6是否出院:①是②否□
如已出院:
2.6.1出院診斷:
2.6.2出院時間:年月日
2.7本次調查時病人情況:①痊癒②好轉③惡化④死亡□
2.8最後轉歸:①痊癒②死亡③其他
3 臨床表現
3.1首發症狀:
3.2全身症狀、體徵:
3.2.1發熱①有②無最高:℃□
3.2.2畏寒①有②無□
3.2.3頭痛①有②無□
3.2.4乏力①有②無□
3.2.5全身酸痛①有②無□
3.2.6眼結膜充血①有②無□
3.2.7皮膚瘀點或瘀斑①有②無□
3.2.8牙齦出血①有②無□
3.2.9食慾減退①輕度②厭食③無□
3.2.10噁心①有②無□
3.2.11嘔吐①有②無□
3.2.12嘔血①有②無□
3.2.13腹痛①有②無□
3.2.14腹脹①有②無□
3.2.15腹瀉①有,次/天②無□
3.2.16大便性狀①血便 ②黑便 ③水樣便④其他□
3.2.17腎區疼痛①有②無□
3.2.18淋巴結腫大①有②無□
3.2.18.1若有,腫大部位及大小、是否壓痛:
3.3其他:
4血常規檢查
序次 檢查日期(年/月/日) 白細胞(109/L) 血小板(109/L) 中性粒細胞計數(109/L) 淋巴細胞計數(109/L) 檢測單位
5流行病學調查
5.1發病前1個月居住地類型(可多選):①丘陵或山區②平原③其他________□
5.2若5.1選②或③,則發病前1個月是否去過丘陵或山區?
①是,具體地點(越細越好)_______________②否③不記得□
5.3發病前兩周戶外活動史:
5.3.1種地①是②否□
5.3.2割草①是②否□
5.3.3打獵①是②否□
5.3.4採茶①是②否□
5.3.5放牧①是②否□
5.3.6採伐①是②否□
5.3.6旅遊①是_______________②否□
5.3.7其它主要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發病前1個月居住地是否有蜱:①有②無③不知道□
5.5發病前1個月內是否見過蜱:①是②否③不認識□
5.6發病前2周內是否被蜱叮咬過: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5.6.1若被叮咬過,時間及次數:①次數
②首次被咬時間:年月日
③末次被咬時間:年月日
5.6.2叮咬部位(可多選):①腳②腿③腹部④背部⑤頸部⑥其他□
5.7發病前2周內有無皮膚破損:①有②無□
5.8發病前是否聽說過同村有類似病人(未接觸):①是②否(跳至5.9)□
5.8.1聽說類似病人情況
姓名 性別 年齡 現住址 聯繫方式
5.9發病前是否接觸過類似病人:①是②否(跳至5.10)□
5.9.1所接觸病人情況
姓名 性別 年齡 現住址 關係 診斷 接觸方式 聯繫方式
註:接觸方式(可多選):①直接接觸病人血液②直接接觸病人分泌物、排泄物
③救治/護理④同處一室⑤其他(在表中註明)□
5.10家中飼養動物情況: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飼養動物種類 發病前2周內是否與飼養動物接觸 動物身上是否有蜱附著
註:動物身上是否有蜱附著: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5.11 發病前兩周野生動物接觸情況: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動物種類 動物身上是否有蜱附著 備註
5.12 病前1個月內家中是否發現過老鼠?①有②無③不知道□
6調查小結:
7標本編號(編碼規則附後):
7.1血清標本:
7.1.1急性期血清編號:;
7.1.2恢復期血清編號:;
8實驗室檢驗結果
8.1病毒分離結果:①陽性②陰性③未檢測/未收到標本□
8.2核酸檢測結果:①陽性②陰性③疑似④未檢測/未收到標本□
8.3血清學檢測結果
ELASA 間接免疫螢光法(IFA) IgG IgM IgG IgM 急性期血清 恢復期血清
註:請在空格中填寫:①陽性②陰性③未檢測/未收到標本
編碼規則:“年份(2位)-鄉鎮級地區編碼(8位)-流水號(3位)”。地區編碼可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路直報系統查詢。如2010年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沙朗鄉的第12位調查者的編碼為“10-53010220-012”。該調查者的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分別在編號首位增加“J”和“H”。如上例調查者的急性期血清編號為J10-53010220-012,恢復期血清編號為H10-53010220-012。
調查人員簽名:
調查時間: 年 月 日;
單位: